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是一切活动包括小学教育活动的载体,教育资源更是以土地为依托实体的,我国的基础教育水平随着义务教育政策的普及而显著提高。然而,这一过程中也伴随着各种各样问题的出现,现有小学的用地空间格局和规模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基础教育用地的空间布局不均衡性等问题愈发突出。目前,我国小学主要存在着学校占地规模小、生均占地面积不足、教育用地空间布局不合理、相对优质的学校生源严重超载等问题。因此,亟需完善小学教育用地资源的均衡化配置、提高小学土地利用效率、促进校际间优质资源共享,促使小学办学条件改善、规模扩大、布局优化。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大理市中心城区小学教育用地,首先通过梳理文献的方式对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做了简要介绍,分别介绍了GIS在教育用地资源布局分析中的应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可达性问题、两步移动搜寻法等,并对教育用地的优化布局方法进行了思考,通过比较传统布局手段与ArcGIS布局方法的不同之处,列举了GIS在用地优化布局中的优势。本研究基于现有数据资料建立地理空间数据库,地理空间数据库是接下来GIS空间分析的基础,包括居民点数据的提取与处理、小学教育用地的处理、研究区交通网络的建立以及OD成本矩阵的建立等。通过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其现状布局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目前大理市中心城区小学教育用地资源空间布局不平衡,西南部老城区小学用地分布较多且比较集中,而城区边缘等其它区域小学教育用地则布局较少,存在着教育用地资源浪费与供给不足并存的现象。然后运用两步移动搜寻法基于1000米路网距离这一阈值计算中心城区各个小学教育用地的可达性,并按照相关评价指标将居民点可达性分为两类、五级,分别是可达性合格与可达性不合格,其中可达性合格包括可达性一般、可达性较好、可达性优秀,可达性不合格包括可达性差与可达性较差。结果表明大理市中心城区居民点整体可达性合格率较低,可达性不合格的居民点近半数,而且不同区域间居民点的可达性差异明显。通过研究分析发现,大理市中心城区小学教育用地资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小学生均用地不达标,大理市中心城区小学生均占地面积仅为13平方米/人,远低于国家相关部门规定的20平方米/人;(2)小学教育用地的服务半径偏大,如果按照全国《中小学设计规范GB50099-2011》要求的小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m来看,大理市中心城区小学教育用地的服务区仅能覆盖部分居民点,即使将服务范围扩大至1000米的路网距离,也存在很多居民点不在小学教育用地的服务区内;(3)教育用地空间布局不平衡,西南部老城区小学教育用地资源的浪费与城市边缘及其它地区小学教育用地供给不足并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应坚持均衡化原则、资源共享原则、合理性与可行性原则,通过优化合并、保留调整、新建选址等手段,通过ArcGIS的叠加分析方法进行新建小学的选址布局,并运用改进的两步移动搜寻法来测算新建小学的用地规模。最后,本研究提出小学教育用地优化布局的对策与建议:合理优化调整和规划布局学校、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教育用地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学区划分落实就近入学政策,为研究区小学教育用地的优化布局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