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三叉神经诱发电位(trigeminal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 TSEP)是三叉神经分布区的皮肤、粘膜感受器受刺激后形成的神经冲动,在皮层记录由三叉神经分支传入所产生的电位,通过记录到的P1、N1、P2、N2、P3、N3、P4、N4、P5、N5十个正、负向波可以反映出三叉神经中枢或周围支的病变。瞬目反射(blink reflex, BR)是众多脑干反射的一种,通过电刺激一侧三叉神经第Ⅰ支眼神经的分支眶上神经诱发双侧眼轮匝肌产生瞬目动作,记录R1波(同侧)及R2(同侧)和R2’(对侧)波。由于二者的传导通路均与三叉神经有关,因此我们通过对30例正常个体进行眶上神经、眶下神经和颏神经刺激,分别记录各支TSEP及眶上神经BR数据及图形,比较电刺激诱发的三叉神经各分支间TSEP潜伏期差异,并探讨经眶上神经刺激诱发TSEP与BR的相关性,为临床三叉神经病变的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取志愿者32例,男女各16例,年龄23~33岁,平均24.97±2.04岁。其中1例男性有儿时面部外伤史,1例女性曾因下颌阻生智齿拔除而致下唇间歇性麻木,因此被排除在健康者之外。其余30例均符合:①全身情况良好;②无神经系统疾病;③面部表情肌功能正常;④无颌骨、颅脑手术及外伤史。采用丹麦产DISA-2000M神经肌电图仪进行检测,分别记录各健康志愿者的三支TSEP和眶上神经BR数据及图形。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TSEP和BR各波潜伏期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q检验,并对眶上神经的TSEP与BR各波潜伏期进行相关性分析,显著性检验水准均为P=0.05。结果1.30名正常个体(60侧)通过刺激眶上神经、眶下神经和颏神经均获得了较为满意的TSEP图形,包括P1、N1……P5、N5十个正负向波;刺激眶上神经于眼轮匝肌处记录的BR图形,主要包括3个波:R1波潜伏期短,波形简单,为单个尖锐波,R2及R2’由多个波组成,潜伏期长,波形复杂。TSEP和BR各波潜伏期呈正态分布,左、右侧及男、女间比较,经t检验均无显著性差异。2.三叉神经诱发电位各波潜伏期三支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1、N1、P2潜伏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N2、P3、N3、P4、N4、P5、N5各波潜伏期三支差异不明显,眶上神经刺激诱发TSEP各波潜伏期较其它两支延迟。3.眶上神经刺激TSEP和BR各波潜伏期相关性不显著,呈低度相关。结论三叉神经各分支TSEP图形具有相似性,与神经传导通路相适应,并建立了实验室正常个体参考值;TSEP与BR传导通路有部分相同,临床可根据二者综合分析以判定神经功能状态。此方法对于三叉神经痛患者疼痛部位及手术部位的定位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并且可以对术后效果进行鉴定。二者均为无损伤性检查,简单、易行且提供了客观、定量的指标,是可靠的电生理学检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