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公平感对初中生学习投入的影响研究 ——情绪智力的中介作用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投入是衡量初中生学习状态的重要指标,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理资源的高度卷入。课堂公平感是学生在课堂情境中对教育过程或结果体验到的公正感受。由于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的阶段,在课堂上体验到的公平感会影响其认知、情绪和行为等方面。除传统的智力因素是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因素之外,还存在着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从质性和量化研究两个角度考察初中生课堂公平感和学习投入之间的关系,并探讨情绪智力在初中生课堂公平感和学习投入之间的中介作用机制,有利于深入探讨非智力因素对初中生学业发展的影响,并为教育和教学的相关改进措施提供更多依据。研究一采用学习投入量表、课堂公平感问卷和情绪智力量表对375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初中生课堂公平感总体得分较高,其中课堂分配公平感得分最高;学习投入总体得分较高,其中动机维度得分最高;情绪智力得分较高,其中自我情绪管理维度得分最高。(2)课堂公平感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学习投入在生源地和家庭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情绪智力在性别和家庭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3)初中生课堂公平感、学习投入和情绪智力两两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课堂公平感能够正向预测初中生的学习投入;情绪智力在初中生课堂公平感和学习投入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研究二通过半结构化的访谈方法,对福建省罗源县某所初中初一至初三的12名学生进行访谈。通过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方式统计分析发现,课堂公平感对初中生的学习投入水平产生重要的作用,且不同情绪智力水平的初中生的影响效果存在差异。通过对两个研究结果的综合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初中生课堂公平感、学习投入、情绪智力得分较高,在各人口学变量上存在一定差异;课堂公平感影响初中生的学习投入,且情绪智力在此影响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即帮助初中生在教学情境中体验到较多的课堂公平感,提升其情绪智力水平和在学业上的学习投入水平,进而促进其学业成绩的提高。
其他文献
在现代汉语中,“谁知”由疑问代词“谁”和动词“知”构成,存在着两类不同用法。一类用于反问,表示“没有人知道”“谁也不知道”,另一类作为话语标记,不具有概念义,只有程序义。本文选取第二类即话语标记“谁知”作为研究对象。现有文献对“谁知”的研究集中为对“谁知”的性质、语义演化途径以及历时语法化过程的描述上。但是前人对于“谁知”的研究大多是笼统地将其归为某一类话语标记的成员中去分析,而不是对“谁知”的个
前人对“辵”部字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辵”部字本体研究上,很少将“辵”部字研究与汉语国际教学相结合。本文以“辵”部字汉语国际教学设计为研究目的,对“辵”部字常用字进行字义、用法讲解和文化阐释,力图让学习者对中国汉字有深入了解。本文首先简要追溯《说文解字》等辞书对“辵”部字的形义阐释,归纳统计“辵”部字在《新汉语水平大纲》和《成功之路》综合教材中的分布情况。接着,根据本义将《成功之路》综合教材中的“辵
一套教材的优劣,不仅要看其整体框架的设置以及语言材料的选择,更要关注的应该是练习的编写。一部好的教材应该是一部精心编写的练习集。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练习的编写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本文将从练习编排与设计的角度,对《博雅汉语》中高级阶段教材练习进行统计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教材练习编排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自己的建议。本文主要从练习内容和练习方式两个角度,对教材练习的题量和题型进行分析研究。练
中职生问题行为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界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是重要的两个方面。其中负性生活事件、生命意义感与问题行为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已有研究证实负性生活事件会对问题行为产生影响,其对生命意义感的影响机制研究也取得一定成果,却鲜有研究将三者结合探索。其中机制复杂却有利于我们提出有价值的教育启示,从而提升中职生身心健康水平。本文由此出发,探寻中职生负性生活事件与问题行为的关系,并且进一步探讨生
阅读障碍是学习障碍的主要亚型,是阻碍学生学习的最大绊脚石。小学三年级是学习语文的转折点,是阅读障碍儿童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这时候学生的主要任务从认字转为阅读,阅读的主要方式从出声朗读转变为无声默读。本研究通过编制《小学生视知觉和语素意识干预训练方案》对小学三年级阅读障碍儿童进行视知觉干预和语素意识干预,考察训练方案能否提高阅读障碍儿童的语素意识和默读流畅性,进而提高儿童的阅读理解能力。为此,本
本报告总结了笔者运用目的论指导翻译音乐教科书的一次实践。笔者之所以选择这样的一份题材主要是有三方面的考虑。首先是笔者个人对音乐有一定的兴趣并且具备了最基本的音乐知识储备。其次是,在笔者过往使用的音乐教材中,大多都是翻译自国外教材,翻译的教材中不时有出现一些别扭或难以理解的译文。如果自己来翻译或许便能够找到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第三是,将目的论的观点付诸实践从而加深对该理论的理解。翻译作为
肖邦晚期所作的钢琴作品《#F大调船歌》(op.60),凝聚了作曲家敏锐而细腻的创作思维和丰富的人生感悟,犹如一幅色彩斑驳的油画。其中,多重承载的创作立意为作品打下较为厚重的情感基调,多性取向的主题构思和异色层叠的织体造型构成了作品多元的主色与配色,而流光溢彩的演奏艺术则使得作品的音响五彩纷呈且又具体可感。本文试图从绘画的视角出发,对该曲的创作背景、创作技法、演奏特征等方面进行探析,从而更进一步认识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这是党代会报告首次涉及企业家的相关论述,既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年企业家对经济发展重要作用的肯定,也指明了当前的经济建设需要培育企业家激发企业家精神,以更好的发挥他们的作用。但我国学术界中企业家人才政策的相关研究十分缺乏,大部分停留在定性的比较研究和建议,少有关于企业家人才政策效果和创新激励的定量研究,更遑论探讨政策如何激发企业
“北邙山”在诗歌中出现自东汉梁鸿《五噫歌》始。北邙山最初只是洛阳北一观览胜地。汉末魏晋时期,北邙山因其绝佳的风水而成为帝王将相的陵墓聚集区。“北邙山”在诗歌作品中的含义逐渐由实际地理含义引申为墓葬之所,进而成为死亡的代名词。隋唐以后,“北邙山”因其蕴含的生死主题,逐渐在文学作品中固化。论文主体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考察北邙山的名称、北邙山的文化内涵以及唐前诗歌中北邙山的含义演变。第二章分别对初、盛、
有研究表明,阅读是一种社会性的经验,儿童一般获得更多的理解和乐趣,都是基于有他人的陪伴互动,而父母的参与是孩子阅读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站,亲子阅读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形式,是孩子一生学习的起点。鉴于此,研究家庭的亲子阅读是非常有价值的。在国内,目前的亲子阅读研究多关注于幼儿早期阶段,小学阶段的研究关注度相较之下显得薄弱。因此,本研究试图采用文献法、问卷法和访谈法对小学阶段的亲子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