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定量实时心肌声学造影结合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目的评价定量实时心肌声学造影结合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探讨心肌灌注与其收缩功能、心肌灌注储备与心肌收缩功能储备之间的关系;评价侧枝循环对心肌灌注的影响。方法选取53例住院病人,其中男性42例,女性11例,年龄36~67岁,平均(56±9.1)岁。所用仪器为Philips Sonos 7500超声显像仪,S3超声探头。造影剂采用意大利产SonoVue第二代超声造影剂。首先在基础状态下采集心尖两腔观、四腔观和左室长轴观的灰阶图像,以供室壁运动评分。随后进行基础状态下的实时心肌声学造影,采集图像供脱机分析。然后以5μg·kg-1·min-1为起始速度进行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逐步加量,对负荷状态下的室壁运动进行评分。最后在负荷状态下重复心肌造影。造影完成5天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记录各支血管的狭窄程度及有无侧支循环。造影图像采用QLab软件对微泡再充盈曲线进行定量分析,求出各节段两种状态下的A、beta值及其乘积A×beta,并以负荷状态下和基础状态下各测值的比值作为其相应的储备值。对二维灰阶图像采用美国心脏超声学会推荐的左室16段划分法进行室壁运动评分。结果基础状态下,β(0.29±0.12;0.26±0.05;0.21±0.03;0.19±0.03,p<0.01)和A×β(1.52±0.58;1.31±0.39;1.09±0.23;0.95±0.21,p<0.01)值随着供血冠脉狭窄程度(≤30;30%-70%;70%-90%;>90%)的增加而降低;在负荷状态下,A(5.70±1.19;5.49±0.92;5.39±0.60;5.06±0.71,p<0.01)、β(0.66±0.19;0.54±0.14;0.37±0.10;0.28±0.07,p<0.01)和A×β(3.71±1.28;2.99±0.92;1.95±0.53;1.41±0.42,p<0.01)值随着供血冠脉狭窄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另外,β和A×β值的储备值(β:2.51±1.11;2.20±0.70;1.80±0.51;1.51±0.33,p<0.01)(A×β2.70±1.32;2.41±0.85;1.82±0.50;1.51±0.43,p<0.01))也随着供血冠脉狭窄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基础状态下,在不同的室壁运动计分组中,β值和A×β随着计分的增加而减低(beta:0.26±0.09;0.23±0.05;0.20±0.04;0.18±0.04;0.16±0.03,p<0.01;A×beta:1.37±0.48;1.13±0.35:1.01±0.23;0.92±0.23;0.78±0.20,p<0.01):负荷状态下,上述趋势仍然存在(beta:0.54±0.19;0.35±0.12;0.26±0.07:0.21±0.06;0.15±0.03,p<0.01;A×beta:2.96±1.24;1.85±0.81;1.30±0.37;1.07±0.35;0.79±0.24,p<0.01).根据对多巴酚丁胺的反应将基础状态下室壁运动评分相同的节段分为改善组和无改善组,分析表明基础状态下高评分组中在负荷状态下有改善节段的β值储备值和A×β值储备值明显高于无改善者(p<0.01)。侧枝循环的存在与否显著影响各节段的心肌灌注参数及其储备值,且在严重狭窄节段中尤为明显(p<0.01)。结论定量实时心肌声学造影结合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可以作为一种敏感的手段用于冠心病临床诊断及其危险性评估,并可用于探索心肌收缩储备和心肌灌注储备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心肌声学造影评价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效果的临床研究目的利用心肌声学造影评价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3小时内进行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1例ST段抬高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住院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10例)和骨髓细胞移植组(BMT组,11例)。骨髓细胞移植组在冠脉介入治疗(PTCA+STENT)成功后,即刻穿刺髂后上棘抽取骨髓液并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在PCI后3个小时内应用灌注导管行前降支内细胞移植,对照组在冠脉介入治疗成功后用同样的方法经灌注导管向梗死区输注自体骨髓上清液。两组病人都接受相同的最佳药物治疗。于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后1周和移植后6个月时,分别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室腔径、射血分数和二尖瓣反流程度,评价细胞移植对左室整体功能的影响;采用半定量记分的方法评价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室壁运动的影响;采用定量实时心肌声学造影评价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后梗死区心肌血流灌注的影响;进一步采用定量实时心肌声学造影结合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的方法评价细胞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后梗死区心肌血流灌注储备的影响。结果与术后1周相比,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LVDd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对照组从52.1±2.8增加到57.9±2.7,BMT组从50.3±3.1增加到53.8±2.1,与术后1周相比两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对照组的LVDd增加得更为明显,两组间LVDd随访变化值分别为5.8±3.1和3.6±2.0,两组问比较p=0.058,差别接近于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术后1周时相比,6个月后对照组患者的LVEF仅有轻微的增加,从51.6±10.7增加到52.4±9.6,BMT组的增加却较明显,从49.6±9.4增加到56.5±8.3,两组间LVEF随访变化值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0.8±5.3 vs.6.8±4.4,p<0.05)。与术后1周相比,6个月后对照组在前降支供应区域内的90个节段中有35个节段室壁运动获得了改善,而骨髓细胞移植组的99个节段中有56个节段的室壁运动获得改善,两组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对照组前降支供应区域的WMSI降低0.40±0.52,骨髓细胞移植组降低0.60±0.55,两组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后两组前降支供应区域室壁运动的改变没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别(0.29±0.50 vs.0.37±0.51)。术后一周时两组前降支供应区域的A值、β值和A×β值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别,6个月后基础状态下骨髓细胞移植组的β值较对照组提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0.25±0.03 vs.0.24±0.04,p<0.05)。和一周时相比,6个月后基础状态下骨髓细胞移植组的A×β值的变化值较对照组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0.20±0.24 vs.0.08±0.29,p<0.05)。在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状态下,骨髓移植组的β值和A×β值较对照组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0.30±0.16 vs.0.36±0.14,p<0.05;1.56±0.27 vs.1.88±0.88,p<0.05),同时,骨髓移植组A值、β值和A×β值各自的负荷储备值较对照组高,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1.01±0.13 vs.1.06±0.13,p<0.05;1.22±0.57 vs.139±0.50,p<0.05;1.26±0.68 vs.1.51±0.67,p<0.05)。结论在心肌梗死急性期进行冠脉介入治疗后的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较单纯冠脉介入治疗更有利于改善患者整体心功能、缺血区域的心肌收缩力,且能够提高缺血区域的血流灌注及血流灌注储备,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方法;心肌声学造影提示改善梗死区血流灌注可能是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作用机制。第三部分心肌声学造影评价不同剂量G-CSF动员骨髓干细胞移植对慢性缺血性心脏病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目的利用心肌声学造影评价不同剂量的G-CSF动员骨髓干细胞移植对慢性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健康中国小型猪,随机分为对照组、G-CSF低剂量治疗组、G-CSF常规剂量治疗组以及G-CSF大剂量治疗组。利用开胸植入缩窄器的方法闭塞左回旋支制作中国小型猪慢性缺血性心脏病动物模型,待左回旋支完全闭塞后,按照事先分组给予生理盐水(对照组)、2.5μg/kg/d(低剂量G-CSF治疗组)、5μg/kg/d(常规剂量G-CSF治疗组)、10μg/kg/d(大剂量G-CSF治疗组)G-CSF连续皮下注射5天。于G-CSF注射前及注射后4周时,分别应用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室腔径和射血分数,应用半定量记分的方法评价室壁运动的变化情况;应用定量实时心肌声学造影评价G-CSF对慢性缺血区心肌血流灌注的影响。结果对各组治疗前后心功能的变化值进行方差分析,LVDd变化值、LVDs变化值及LVEF的变化值住各组间两两比较时均无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别(p>0.05)。对各组组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参数进行配对t检验,发现对照组4周后的LVDs较治疗前增大明显(22.5±3.36 vs.20.6±3.44,p<0.05),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的LVEF较治疗前降低较明显(69.5±5.01 vs.74.2±5.10,P=0.053),差别接近于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各治疗组的心功能参数在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别;分析治疗前后缺血区室壁运动的变化情况,常规剂量组有较多节段的室壁运动获得改善(无改善vs.改善:3 vs.9)。对各组室壁运动改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总体上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别(p<0.05);对各组治疗前后缺血区心肌灌注参数的变化值进行分析,常规剂量组的A值变化值较对照组高(0.27±0.51vs.-0.09±0.36,p<0.05),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常规剂量组的β值变化值和A×β值变化值较对照组和低剂量组均高(β值变化值:0.05±0.03 vs.0.01±0.03,p<0.05;0.05±0.03 vs.0.01±0.04,p<0.05 A×β值变化值:0.30±0.21 vs.0.03±0.17,p<0.05;0.30±0.21 vs.0.06±0.15,p<0.05),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对各组治疗前后缺血区心肌灌注参数进行组内配对t检查,对照组和低剂量组治疗前后的A值、β值和A×β值不具有显著性差别,常规剂量组治疗后的β值和A×β值较治疗前升高(β值:0.28±0.04 vs.0.23±0.05,p<0.05;A×β值:1.36±0.22 vs.1.06±0.30,p<0.05),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大剂量组A×β值治疗前后的差别也具有统计学意义(1.32±0.24 vs.1.18±0.28,p<0.05)。结论G-CSF动员下的骨髓干细胞“自我移植”对慢性缺血性心脏病的心脏整体功能、局部功能和血液微循环都具有有利的影响;低剂量的G-CSF对慢性缺血性心脏病没有表现出积极的影响,常规剂量G-CSF对慢性缺血性心脏病有确切的治疗作用,高剂量G-CSF的治疗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