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河流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研究

来源 :华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zzx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通过对广州地区四条河流(流溪河,增江,东江,珠江)春、夏、秋、冬四个季节(2007年9月至2008年6月)的浮游植物样品的种类鉴定分析,研究了广州浮游植物的种类多样性、群落组成结构与动态,并分析了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为广州浮游植物分析和监测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通过对广州地区四条河流采集的水样进行观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287种,隶属于8门108属。分别是硅藻门54种22属,蓝藻门36种16属,甲藻门12种5属,裸藻门33种6属,金藻门5种3属,黄藻门4种3属,隐藻门2种2属,绿藻门141种51属。   流溪河浮游植物共计141种,隶属于8门65个属,主要以绿藻和硅藻为优势类群。浮游植物种类数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夏季较多,冬季少。流溪河上游浮游植物春季以绿藻和硅藻为优势类群,夏、秋和冬季以硅藻为优势类群;中下游群落结构单一,季节变化不明显,绿藻为主要优势类群。   流溪河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在0.86~2.93之间,最高值出现在流溪河中流(LX3)夏季,最低值出现在流溪河源头(LX1)冬季。均匀度E变化范围在0.36~0.89之间,最高值出现在流溪河下游(LX5)秋季,最低值出现在流溪河上游(LX2)冬季。   增江浮游植物共计161种,隶属于8门75属,主要以绿藻为优势类群。浮游植物种类数季节变化表现为春夏两季种类数较多,秋冬两季少,并从上游到下游呈增加趋势。浮游植物数量季节变化呈单峰型,最高峰出现在春季,最低峰出现在秋季。   调查期间增江浮游植物多样性H`变化在1.71~3.32之间,最高值出现在增江上游(ZJ1)春季,最低值出现在ZJ1冬季。均匀度E变化范围在0.63~0.93之间,最高值出现在增江下游(ZJ3)秋季,最低值出现在ZJ1冬季。   东江广州段浮游植物共计163种,隶属于7门73属,主要以绿藻为优势类群。全年浮游植物种类数季节变化呈现夏季、春季、冬季、秋季渐减趋势。除东江下游(DJ4)冬季外东江浮游植物数量总体表现为从上游到下游递减,不同采样点间季节变化差异较大。   东江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H`的变化范围在1.00~2.85之间,最高值出现在东江上游(DJ1)夏季,最低值出现在DJ4冬季。均匀度E变化范围在0.37~0.93之间,最高值出现在东江下游(DJ3)秋季,最低值出现在东江下游(DJ4)冬季。   珠江广州河段浮游植物共计72种,隶属于7门41属,主要以绿藻为优势类群。珠江前航道(GZJ1)和珠江后航道(GZJ2)浮游植物种类数季节变化相似,表现为夏季最多,其次是秋季,春季和冬季出现种类数最少;珠江下游(GZJ3)浮游植物种类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最高,其次是春季,最少是冬季。浮游植物数量呈现从上游到下游递加,季节变化表现为春冬季高,夏秋季低。   珠江广州河段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H`的变化范围在2.49~3.39,最高值出现在GZJ2夏季,最低值出现在GZJ1春季。均匀度E的变化范围在0.78~0.90之间,最高值出现在GZJ3冬季,最低值出现在GZJ1春季。   相关性分析表明,广州四条河流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与种类数、透明度、pH值、叶绿素a、氨氮和亚硝态氮呈正相关,其中叶绿素a和亚硝态氮相关性非常显著。浮游植物种类数与细胞密度、水温、叶绿素a、氨氮、硝态氮和亚硝态氮呈正相关,其中水温与其相关性显著。种类数与DO值、透明度、pH值和高锰酸钾呈负相关,其中DO值与其相关性显著,亚硝态氮与其相关性非常显著。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如何认识教学反思是新课程最终能够成功落实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对教学反思的理解和思考进行了简述。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反思;思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公布标志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始。本次课程改革涉及到学校课程的方方面面,对课程的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其观念之新,范围之广,力度之大,是建国以来所少见的,也是我国近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