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长骨慢性骨髓炎的治疗一直是骨科领域的重大难题,彻底清创是实现感染控制的基本前提,也是慢性骨髓炎的治疗要点,但这可能会导致难以治疗的大段感染性骨缺损。目前,最常用于大段感染性骨缺损修复的技术主要包括:骨延长技术及自体带血管骨移植技术,传统的骨延长技术存在钉道感染、断钉、肌肉挛缩、邻近关节僵硬等并发症。自体带血管骨移植技术需要显微外科操作,而且存在取骨处并发症,术后还可能发生应力性骨折及骨不连。近年来,膜诱导技术被广泛用于长骨骨缺损的修复。该技术是一种重建骨缺损的两期手术治疗方法。Ⅰ期手术包括彻底清创后稳定骨端,并使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植入骨缺损部位,诱导假膜形成;Ⅱ期手术包括取出骨水泥并在假膜内植骨。外固定架是传统膜诱导技术Ⅰ期清创术中最常用的固定方式。但外固定架有其固有的局限性,存在稳定性差、钉道感染、佩戴困难等缺点,而使用传统内固定装置往往会导致感染难以控制。近年来抗生素骨水泥被覆的内固定装置在骨感染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因此我中心对传统的膜诱导技术进行了改进,使用抗生素骨水泥被覆的锁定钢板作为膜诱导技术Ⅰ期清创术中的固定方式。研究目的1.评估抗生素骨水泥被覆的锁定钢板作为膜诱导技术Ⅰ期清创术中固定方式对治疗过程及临床疗效的影响,并与其它固定方式相比较。2.探讨在膜诱导技术中使用抗生素骨水泥被覆锁定钢板的前提条件、最佳适应症以及缺点。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6年3月采用膜诱导技术治疗的下肢慢性骨髓炎患者85例。其中男72例,女13例,年龄10~66岁,平均36.4岁。其中股骨57例,胫骨28例。骨感染持续时间平均在2.2年(0.25~30年)。其中创伤后骨髓炎共73例,血源性骨髓炎共12例。有8例患者入院时患肢存在红肿热痛症状。患者在接受膜诱导技术治疗之前,患肢平均接受2.65次手术治疗(0~8次)。入院时患肢使用的固定方式包括内固定钢板19例,髓内钉13例,外固定架21例。56例患者入院时患肢存在窦道,其中24例患者窦道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为阳性。所有患者在Ⅰ期清创术中均使用抗生素骨水泥被覆的锁定钢板作为骨缺损断端的稳定方式。术后动态观察患者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患肢临床表现(窦道形成及红肿热痛)及X线片。研究结果Ⅰ期术中组织细菌培养阳性的患者共有56例。Ⅰ期清创手术造成的骨缺损平均在7.3cm,(4~18cm)。有45例患者使用直型锁定钢板,有16例患者使用解剖型锁定钢板,有24例患者使用重建锁定钢板。Ⅰ期术后有68例患者伤口达到甲级愈合,17例患者伤口达到乙级愈合。Ⅰ期术中有4例胫骨骨髓炎患者通过实施局部皮瓣转位技术闭合伤口。Ⅰ期术后共有5例患者出现感染复发,Ⅱ期术后共有2例患者出现感染复发,总感染复发率在8.25%。这些患者在接受进一步治疗后感染得到控制,并在随访期间无感染复发表现。所有患者植骨在Ⅱ期术后平均5.7月(4.5~6.5月)取得影像学愈合,随访过程中均可见植骨逐渐融合及皮质化。研究结论我们认为在膜诱导技术治疗下肢长骨慢性骨髓炎时,抗生素骨水泥被覆的锁定钢板作为内固定方式可以用于Ⅰ期清创手术。相比外固定架,该装置能为患者提供更多的舒适度,而且不会增加感染复发率,对移植骨的愈合也没有明显影响。相比抗生素骨水泥覆盖的髓内钉,该装置适用范围更广,制作、放置与取出过程更简单,对髓腔结构影响更小。相对普通钢板,锁定钢板特殊的角稳定性使其更适用于慢性骨髓炎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