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讨论主体为黑塞的四部小说《梦系青春》(1919)、《荒原狼》(1927)、《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1930)和《玻璃球游戏》(1943)。本文试图通过对小说主人公形象特征的剖析以及对形成这些特征的思想背景的展示,讨论在这些人物身上折射出的黑塞对改善现代人生存品质所作的突围。讨论重点为:黑塞著名的“通往内在之路”如何萌发、展开并最终形成了作家特有的精神体系,进而将这种探索置于德国文学、文化的传统中,考察其作为其中一环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 论文主要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简介黑塞创作的背景和概况,为以下的评论作铺垫。 第二部分从文本入手,深入分析三个主题:对“双极性”主题的分析,着重探讨两对极之间的对抗以及二者统一的可能性,通过分析对极矛盾的固有与调和,说明人生存的困境以及所怀有的希望;对“女性救赎”主题的分析,着重分析“女性”的象征意义,从分析中得出感性与理性并不是对抗的关系,而是伴侣的关系,生存的出路并不是二者择其一,而是将二者统一于树立信仰之上;对“死亡”主题的分析,着重阐释四部小说的结局,引入海德格尔的“死亡观”,得出黑塞意指的死并不是实在的肉身的毁灭,而恰恰是精神藉以永恒的途径。 第三部分从作家所处的文化背景角度来谈,追寻黑塞作品汲取了哪些文学、文化以及宗教传统的因素。通过将其置于传统的广阔背景中,反观作品中主要论题的由来及其深意。在“文学传统——浪漫主义最后的骑士”中简述德国浪漫主义美学传统对爱与灵的幽密、生与死的冥思一以贯之的钟情与关注,从而孕育了黑塞在辛克莱、歌尔德蒙身上所倾注的爱、幻想、自由的精神气质:在“神秘主义——把握世界的诗意方式”中,分析黑塞在《梦系青春》里津津乐道的“诺斯提”主义,另外,本文通过引入福柯“权利/知识”理论,将神秘主义与唯理主义相对照得出前者对世界诗意的认知方式能为生活在“文化产业”的现代人提供一种惬意的思考世界的方式:在“人文传承——人道主义的忠实守望者”中,重点分析黑塞在其晚期的集大成之作《玻璃球游戏》中讨论的“服务”意识,追溯其由来和前途。 馀论部分,总结黑塞所探寻的“通向内在之路”的内蕴及其对现代人改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