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雷达隐身材料为应用目的,制备了针对3.8~18GHz的有效吸收剂。空腔共振损耗、介电或电阻损耗、磁损耗是将电磁波吸收转化为其他形式能耗散的主要机制,现有电磁波吸收材料需要克服密度高、厚度大、吸收少和频带窄的缺点。本文拟通过制备多组分复合吸波剂,获得协同增强作用。制备了纳米级的磁性/导电核壳复合材料,并设计了以空心玻璃微珠为基础的多层核壳结构微米级吸波剂,研究了纳/微米材料的制备工艺与性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采用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对空心玻璃微珠表面进行了疏水和氨基化改性,利用供电子氨基与吡咯环中亲电亚氨基的相互作用,在表面富集单体,确保了聚吡咯包覆层的致密性。讨论了溶液体系、引发剂、掺杂剂以及投料比等工艺参数的影响,综合考虑电导率、表面形貌、分散性和热稳定性等因素,选取了吡咯/水/乙醇/5-磺基水杨酸/氯化铁作为聚吡咯化学氧化聚合反应体系,5-磺基水杨酸(SSA)和三价铁离子特殊的络合配位特性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梯度,在反应初期有利于控制反应速率,提高均匀性和致密性。在吡咯/水/乙醇/5-磺基水杨酸/氯化高铁体系中得到的聚吡咯为球形颗粒,大小在200-300nm。少量乙醇有利于吡咯单体的分散,并能消耗部分自由基控制反应速率,改善聚吡咯链结构的均匀性,一定乙醇浓度下聚吡咯与溶液体系的浸润效果较好,有利于掺杂离子的进入提高导电性。SSA和Cl协同掺杂时体系的电导率最高,在前期和后期都存在掺杂竞争和掺杂离子的不稳定性,反应时间过长体系中的乙醇阻聚效应和溶液中氧攻击吡咯链会恶化电导率。产品在通常环境下保持很好的导电性和热稳定性,在水环境中掺杂离子有部分脱离而电导率保持性率为34%,在弱酸条件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在碱性条件下脱掺杂过程明显。以硫酸亚铁和氯化铁为前驱体,氨水为沉淀剂,油酸钠为表面活性剂,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得到了反尖晶石结构的面心立方体型Fe3O4,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在16.82nm。讨论了最佳反应条件,搅拌速率、反应温度、加料顺序在形成纳米级粒子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稀土掺杂能诱导晶胞畸变,使晶格常数增大,提高磁性能,实验得到了优选掺杂量。Fe304饱和磁强53.38emu/g,Fe304@聚吡咯饱和磁强12.88emu/g,电导率10.73S/cm。聚吡咯包覆的Fe304复合材料不单防止了纳米磁性粒子的团聚,更提高了产品磁性与导电性的环境稳定性。制备了空心玻璃微珠@铁氧体@聚吡咯三层核壳结构微球。在薄壁的光滑空心玻璃微珠表面沉积了200-600nm粗糙的铁氧体层,包覆300~500nm厚的聚吡咯层后得到紧实致密的表面,表面聚吡咯微粒粒径在50~100nm。醋酸铵与三价铁离子形成[Fe3(μ3_O)(OAc)6(H2O)3]Cl型前驱体,易在空心微珠表面形成反应位点,有利于沉积,醋酸铵既是缓冲剂,又是前驱体的稳定剂,得到的产品包覆均匀性较好、负载量较高。多层复合微球的性能与磁性层的均匀性有很大关系,产品具有超顺磁特性,稀土掺杂使产物的衍射峰和晶间距发生变化,产物饱和磁强为20.61emu/g,电导率16.5S/cm。比较了纳米和微米级吸波剂在3.8~18GHz内的电磁波衰减效果。磁性组分增加使吸收峰红移,导电聚吡咯增加使吸收峰蓝移,一定组分配比的空心微珠@磁性铁氧体@聚吡咯材料能够发生协同作用。稀土Er在0.5%掺杂量下就能增加频带宽度降低反射率,<-10dB区域频带宽度达到了8.17GHz,最大衰减值达到了-27.15dB。稀土掺杂增大了自然共振损耗、极化弛豫损耗和畴壁共振的损耗吸收,聚吡咯凭借介质的电子极化和界面极化衰减和吸收电磁波,合理的组分配比对拓宽频带和增大衰减率有利。7.5wt%添加量厚度为2.5mm的环氧树脂基空心玻璃微珠@Fe304(Er0.5%)@聚吡咯<-5dB的频带宽度达到了8.50GHz,<-10dB的频带宽度达到了7.44GHz,最大衰减值为-28.27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