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减肥方式通常是采用中等强度持续性的有氧运动,众多研究表明这种运动能够有效的降低体内脂肪含量,提高有氧适能,但是这种运动形式也存在着一些局限,例如运动时间过长,运动单调乏味等。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高强度间歇运动锻炼可以有效地降低体脂含量,提高有氧耐力,而且能够有效地节省运动时间。然而这种运动形式是否存在安全性隐患仍存在很多争议,目前还缺少这种运动形式对肥胖人群安全性的研究。进而,此种运动形式涉及了高强度的运动,肥胖人群对此运动的可接受性仍需探索。研究目的:采用中等强度持续运动训练和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两种方式,通过观察肥胖青年女性训练前后安静状态以及急性运动前后心电图QTc间期及血压的变化,探讨两种运动形式的安全性,同时也通过体力活动乐趣性评价及运动中主观体力感觉的评价观察肥胖女性青年对高强度间歇训练的接受情况。研究方法:48名肥胖女性青年(年龄21.0±1.3岁)随机分为三组:高强度间歇训练组(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中等强度持续训练组(Moderate IntensityContinuous Training,MICT)和对照组(CON)。对两运动组进行相应运动干预,HIIT组在功率自行车上以90%最大摄氧量(VO2max)进行踏车运动,运动4分钟,间歇休息4分钟;MICT组以60%VO2max进行持续性踏车运动;CON组不进行运动。两运动组每周运动3-4次,持续运动12周,保持运动过程中两运动组之间输出的总机械功相等。干预期间,三组受试者保持惯有的饮食习惯和日常体力活动。干预前后,除进行体重、体脂百分比(Fat%)、VO2max、安静血压及QTc间期测定,也测定急性运动前后血压及QTc变化;干预期间对心率(HR)、主观体力感觉(RPE)及体力活动乐趣性(PAES)进行监控及评价。研究结果:(1)HIIT与MICT训练前后相比较VO2max水平有非常显著性提高13.7%和12.8%(P<0.01),且两组均显著降低了体脂百分比(P<0.05),但两组变化值之间无统计学差异;(2)与MICT组相比较,HIIT组认为运动乐趣要高于MICT组(P<0.05);(3)HIIT组与MICT组经12周运动干预,与训练前相比,安静状态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下降(P<0.05);两组间变化值无显著性差异。HIIT与MICT急性运动均引起运动后即刻收缩压升高,升高幅度均值26±13mmHg。HIIT急性运动可导致运动后即刻舒张压显著升高(升幅均值11±10mmHg),但MICT运动后即刻舒张压无显著变化。两种训练对急性运动后即刻血压水平无显著影响(P>0.05)。对于急性运动恢复期血压降低的适应性变化,MICT优于HIIT。(4)HIIT组、MICT组和CON组QTc间期在训练前后安静值并无显著性变化(P>0.05)。HIIT及MICT组急性运动均可导致QTc延长,而两种方式训练均可显著降低QTc延长幅度及加速运动后的恢复,但HIIT优于MICT。研究结论:(1)12周HIIT与MICT均可提高青年肥胖女性有氧能力并降低体脂。(2)与MICT组相比较,HIIT组受试者认为高强度间歇运动乐趣性更高,更容易的接受这项运动;MICT组认为由于持续运动持续时间较长,缺乏运动动力。(3)HIIT及MICT急性运动均可导致运动后即刻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升高,但升幅不大,表明两种运动形式导致血压大幅度升高的危险性均较小。两种运动形式12周训练也显著改善了安静状态血压值。(4)HIIT及MICT急性运动均可导致QTc延长,表明潜在心律失常的危险性增加。而两种方式12周训练均可显著降低QTc延长幅度及加速运动后的恢复,但HIIT优于MICT,表明从心电传导稳定性角度,HIIT训练的安全性优于MI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