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养浩然之气”思想探析

来源 :中国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er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孟子的养气说将志气并举,从修养论和本体论来论述身心合一,从而实现“诚中形外”的内外之道。在《知言养气章》,孟子与公孙丑关于“不动心”问题的讨论引发了孟子对“浩然之气”的阐发。话题前半部分围绕养勇以不动心进行,主要讨论了北宫黝、孟施舍通过“守气”、曾子通过“守约”以及告子通过“义外”达到“不动心”的三种养勇方式。孟子认为,孟施舍所守虽似曾子,但所守的仍是一身之气,未能抓住根本,不如曾子反身循理,由心而发,以智帅气更能守得养气之要义。进而孟子由评告子“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的养气方法谈到了他长于告子之处在于“知言”与“养浩然之气”。《牛山之木章》所说的“夜气”、“平旦之气”是孟子养浩然之气的先天内在基础。该章论性、心、才、气、情的统一关系,围绕“才”来论性,并提到了良心、仁义之心、气、夜气以及才之间复杂的关系。此章所说的“才”是明确落实到“气”上讲的,“夜气”或“平旦之气”是指人心未受外界环境左右时与仁义之心或者良心同时存在的一种“气”之本真状态。在孟子的思想中,“性”即是“才”,是生而所具的善之禀赋,所以,孟子养气论的基础就是“天之所予我者”的仁义之心、良心。而告子割裂仁与义的统一,认为“义”在心外,不以义为事,必不能集义而生浩然之气。也正因孟子与告子关于“仁义内外”的辩论,使得孟子重新思考仁与义如何统一的问题。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孟子提出了“四心”说,以“羞恶之心,义也”来说明“义”根源于人的内心,真正的从理论上对告子的“仁内义外”进行了驳斥。浩然之气有先天的根据,为浩然之气的养成提供了可能性。但仍需重视后天的修养工夫,气也因后天的善养而成其为“浩然”。孟子将养浩然之气的方法概括为“直养而无害”、“配义与道”与“集义所生”。“直养而无害”需要与文后的“揠苗助长”相联系,“必有事”、“心勿忘”强调不能忽视对于气的培养;“勿正”、“勿助长”强调浩然之气的养成要顺其自然,不要人为的促进或者遏制它的自然进程。“配义与道”是指养浩然之气应以“道义”为本,要操存、挺立内在的道义或仁义原则,以志帅气使气与道义相融合。“集义所生”是指在具体的行事中集义以生浩然之气,集义的过程就是一个长期道德践履的过程,在“集义”的过程中,来体现气生生不已的状态。孟子所力求达到的价值目标便是通过养气涵养本心、知性、知天,培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而这种大丈夫的精神境界正是儒家所倡导的成圣之道,所追求的最高目标。综上,本文通过辨析北宫黝、孟施舍、告子、曾子、孟子的志气关系,阐述孟子浩然之气的本体论基础、人格修养的工夫及其对儒家人格修养的重大意义,突出浩然之气在孟子思想中的核心地位,致力于全面理解孟子的浩然之气。
其他文献
词块大量地存在于语言交际中,是语言的主要构成部分。大量研究结果显示,母语习得者在大脑中储存了大量的、可随时整体使用的词块。在口语教学中运用词块法,符合口语的特征,有
该文阐述三峡库区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探讨了库区生态农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原则,提出了库区生态农业发展的六种模式即自给型粮食种植业、优势果蔬业、生态经济型(含果、茶
《中学生物教学》杂志于2004年第12期发表了马兆英老师《基因频率的计算类型及解法》一文,文中概述了基因频率的改变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指出基因频率计算在生物进化中是一个重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财务报表使用人对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依赖性加大,第三方的审计工作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内资会计师事务所在分割国
根据长江口南港河段历史地形资料和1997--2011年4次固定断面水深测量资料,分析了南港河槽整体及分区域容积变化过程,重点分析了中潮位、5m以深河槽容积变化特征。分析研究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