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人口”是长期以来体育社会学一直讨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多数研究认为,它是衡量一个地方体育事业特别是群众体育活动普及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是确立体育事业发展战略重点、制定体育事业发展规划以及促进体育消费的主要依据之一。因此,“体育人口”专题调查研究对提高群众体育科学管理水平,有针对性的制定政策、优化资源配置以及提高工作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近年来,“体育人口”的基本概念、判定标准等却一直存在着争议,甚至遭到质疑,并逐渐形成了“体育人口指标论”和“体育人口范式论”两种相对立的观点。本研究就是从分析、评述两种相对立的观点入手,并提出如下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一是“体育人口”的性质如何?二是现行“体育人口”判定标准是否科学?围绕上述两个问题提出两个相应的研究假设:一是“‘体育人口’可以作为一个专项调查统计指标”;二是“现行‘体育人口’判定标准合理,导向作用明显”。并分别通过文献资料法和实证调查法对上述两个假设进行论证。目的在于:一是从理论上澄清“体育人口”现象的性质、结构及其功能等基本理论问题;二是明确现行“体育人口”判定标准以及专项调查实践本身的科学性。 研究结果表明:本论文第一个假设成立,即“体育人口”可以作为衡量群众体育普及水平的专项调查统计指标,这是由“体育人口”自身的数量性特征和群众体育管理科学化要求所决定的。但是,文献研究和实证调查结果分析结果也显示,“现行‘体育人口’判定标准合理,导向作用明显”的假设不完全成立,以“FITT”健身原则作为“体育人口”判定标准,存在着明显的“天花板效应”,即现行“体育人口”判定标准过高。因而,难以客观再现作为群众体育消费对象的“体育人口”事实的数量和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