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颈脊髓病患者后路减压术后颈脊髓后移及其功能恢复的情况,探讨术后脊髓后移的程度、规律、产生机制及其临床意义,分析后路减压术后脊髓的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1.32例颈脊髓病患者行颈椎后入路减压手术,其中颈后路颈3-7单开门椎管成形术的20例,颈3-7全椎板减压的12例。全部病例术前及术后三个月均行颈椎MRI检查,并同时行术前及术后脊髓功能的JOA评分。2.利用术前和术后MRI影像的T1加权像中央矢状面进行测量,测量内容包括术前、术后C3-C7各阶段椎体水平脊髓前间隙,以及术后的颈椎曲率指数。3.对测量值进行计算及统计学分析:比较“单开门”手术患者与全椎板减压手术患者的脊髓平均后移程度;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对比所有病例C3-C7各椎体阶段术前椎体水平脊髓前间隙与术后椎体水平脊髓前间隙的变化;将所有病例在各椎体阶段的脊髓后移的平均值进行方差分析;计算颈脊髓平均后移程度与其术后颈椎曲率指数的相关系数,并行相关系数t检验。4.根据JOA评分术后改善率分组,比较两组间患者年龄、术前JOA评分及脊髓平均后移程度的差异。[结果]:本组32例术后颈脊髓平均后移程度的均值为1.6mm(S=1.0mm),术前JOA平均分为10.63(S=1.77);术后3个月JOA平均分为13.57(S=1.50);术后3个月改善率为33.33%~80.00%,平均改善率为50.93%。椎板成形术与全椎板减压术后脊髓后移的比较统计学结果无差异(p>0.5);术后椎体水平脊髓前间隙较术前扩大(p<0.001);术后C3-C7各椎体阶段脊髓后移程度的均值以C5阶段最大,C4、C6次之,C3、C7水平最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例患者术后颈椎曲率指数-4.23~47.25,平均15.15(S=10.91)。颈脊髓平均后移程度与其术后颈椎曲率指数的相关系数(r)为0.2396。相关系数t检验,t值等于1.3517,0.1<p<0.2。统计学结果提示两者之间无直线相关性。JOA改善率优良组患者年龄低于非优良组(p<0.025),而术前JOA评分高于非优良组(p<0.0005),两组间术后脊髓后移无差异。32例中只有1例(3.1%)术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结论]:1.本研究证实了颈后路减压术后颈脊髓确实存在后移,颈脊髓后移程度与颈椎前凸大小无关,脊髓在各椎体水平的后移能力无差异,颈脊髓术后出现最大后移的阶段以C6椎体水平最多。本研究证实了传统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对椎管的扩大足以满足颈髓后移的要求。2.根据本研究的结果,从力学角度分析,我们认为颈椎后入路减压术后颈脊髓的后移可能与术后硬膜囊的膨胀及颈脊髓前方存在的压迫有关,是脊髓在狭窄的椎管行后壁开放减压后受外在应力影响下的一种形态学改变,与“弓弦原理”无关。3.颈脊髓术后后移的研究有助于改变颈椎病手术入路选择的部分争议,通过本研究,我们建议①从脊髓后移角度来看,颈椎生理弯曲变直或后突畸形不应视为后路手术的禁忌症。②当脊髓前方的压迫>4mm(平均后移的99%参考值)时,后路手术间接减压的疗效可能会受到影响。4.本研究未发现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与颈脊髓后移有关的直接证据。我们认为二者之间的关系尚需更大样本的研究。5.颈脊髓病后路减压术后早期的脊髓功能恢复受到年龄、术前JOA评分的影响,但与脊髓后移程度无关。我们认为对颈脊髓病术后恢复的相关因素还需进行更多的研究,尤其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