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接受美学作为新的文学理论诞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其代表人物为康士坦茨学派学者姚斯与伊瑟尔。把读者提到文学理论、美学研究的中心地位是接受美学理论的根基。接受美学认为,文学史在实质上是一代代不同的读者的接受史,并认为文本意义在没有具体读者参与时具有未定性,文学作品的意义需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加以确定,而且读者在与作品进行对话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审美享受。翻译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连续过程,而文学翻译是翻译活动中极其复杂的组成部分。文学翻译具有特殊性,读者反应是衡量翻译效果的重要依据。文学翻译具有创造性,译者同样也是原文的读者,需根据自身的期待视野来反映原作的艺术真实;文学翻译具有艺术性,译者需把所获得的对原作的审美经验准确地传递给读者。由此可见,接受美学理论与文学翻译的本质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契合,接受美学理论为文学翻译带来了新视角。本文结合屠格涅夫《猎人笔记》这部小说的原文,同时对多个中文译本进行比较分析,运用接受美学的理论对译者翻译过程中体现的语言特色与翻译策略加以深入探讨。全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章介绍《猎人笔记》及其中译本,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现状及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第二章论述接受美学的诞生背景及理论渊源,以及接受美学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第三章通过分析《猎人笔记》的中译本,论述译者翻译小说过程中对读者期待视野的关照。第四章通过分析《猎人笔记》的中译本,论述译者翻译小说过程中对文本召唤结构的处理。第五章通过分析《猎人笔记》的中译本,论述译者翻译小说过程中对原作审美经验的挖掘,并如何将其传递给读者。结语部分回顾总结全文,指出本课题的研究结论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