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游手册是旅游业用以吸引游客的重要营销工具之一。中国对外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旅游手册翻译的飞速发展,但很多旅游手册的英译不尽人意,有待完善,而完善旅游手册的英译需要理论指导。目的论满足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对非文学文本翻译的需求。旅游手册属于非文学文本范畴,可以尝试用目的论指导旅游手册的英译。因此,本文试图检验旅游手册英译的质量能否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得到提高。根据目的论,目标文本的文本功能或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过程;“目的语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情况决定文本功能,因此可以说目的语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情况决定翻译目的”(Nord,2005,p.17)。诺德(2005)认为“接受者对文本的反应发生在读者接受文本之后”(p.60)。读者对文本的反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读者对文本的接受情况。笔者首先以重庆旅游手册为例从总体上分析翻译纲要和文本功能,以揭示旅游手册英译的目的和功能,总结不符合翻译目的和文本功能的旅游手册文本中常见的翻译失误,并在目的论指导下尝试重新翻译文本,给出拟译文。其次笔者设计并实施一份问卷调查,通过读者对拟译文的反应,进一步检验用目的论指导旅游手册英译的可行性及目的论提高译文质量的有效性。笔者发现旅游手册英译中的错误主要是语用翻译失误、文化翻译失误和语言翻译失误。本文对这三种翻译失误加以细分。每一种细分的翻译失误在问卷中至少有一个例句。题为“读者对重庆旅游手册英译的反应”的问卷主要由13个例句及其两对译文组成:一个译文是旅游手册的原译文,另一个译文是目的论指导下的拟译文。笔者收集了40份问卷,从外国读者的反应分析了拟译文的语内连贯;从中国读者的反应对其语际连贯进行了分析;进而检测拟译文是否符合目的法则。分析表明大多数拟译文为外国游客和中国译者所接受,即符合目的法则。笔者最后得出结论,目的论为旅游手册的英译提供了很好的功能观和接受者视角,可以指导旅游手册的英译;考虑目的语接受者对译文的接受情况能够提高译文的质量;目的法则是衡量旅游手册英译好坏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