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碳生产率反映了单位二氧化碳排放的经济产出,是衡量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碳减排必须以保证经济增长为前提,同时,中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和碳排放的区域差异显著,这种地理空间的异质性和依赖性也是制定减排政策时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从空间视角对我国碳生产率的时序变化、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本文基于碳生产率的定义,测算了1997-2013年期间中国30个省区的碳生产率,进而分析了中国碳生产率的变化趋势和空间格局等特征,并对中国区域碳生产率的空间相关性进行了诊断。其次,利用泰尔指数和趋同度模型分别考察了全国层面和三大区域碳生产率的时空差异和趋同特征。再次,在对碳生产率影响因素及空间溢出效应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和偏微分效应分解法,从空间溢出视角对中国碳生产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考察。最后,根据研究结果,为提升我国碳生产率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1997-2013年我国整体及三大区域碳生产率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全国整体的年均增长率为4.05%,东部地区为4.29%,中部地区为4.77%,西部地区为2.79%。从空间分布格局来看,我国碳生产率区域差异明显,空间分布大致呈现出自西北地区向东南地区逐渐递进的梯度特征,有着明显的集聚特征。经Moran’s I指数检验,我国碳生产率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且这种空间相关性有着高度的稳定性,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性和锁定特征。(2)我国区域碳生产率的差异性主要是由区域内部差异导致的,而区域间差异对总差异的影响较小,但区域间差异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在区域内差异中,我国东部地区碳生产率的区域内差异呈不断缩小趋势,中部地区内部差异减小不明显,而西部地区内部差异呈不断扩大趋势,且西部地区内部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率上升明显,对总差异的影响不断扩大。(3)从全国整体来看,我国碳生产率不存在σ趋同和绝对β趋同,但存在条件β趋同,且技术进步是影响碳生产率趋同的重要因素。从三大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存在显著的趋同特征,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均不存在σ趋同、绝对β趋同和条件β趋同。(4)空间计量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政府干预、技术进步、人口规模等变量对我国碳生产率起到了正向影响,能源消费结构变量对碳生产率起到了负向影响,而外商直接投资对碳生产率的影响不显著。从空间溢出效应来看,我国碳生产率主要通过经济增长、能源消费结构、技术进步和政府干预等因素发生了空间溢出。其中,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等变量对碳生产率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能源消费结构和政府干预等变量对碳生产率起到了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