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跨学科研究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对比语言学、语篇语言学和翻译学的结合正体现出这一点,形成了新的学科——对比语篇学。这一学科的出现为本研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即在对比语篇学的框架下来分析语篇特征的标准、语言的元功能和语篇类型,旨在探究目的语语篇的建构原则、过程和方法。
本文首先介绍对比分析及其国内外有关的研究概况,总结语篇分析的发展之路,分析对比语言学、语篇语言学和对比语篇学与翻译研究的动态,进而摸索出一条功能翻译的研究途径。
第二,通过对语言研究的哲学思考和分析语篇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语言研究范式的转换对语篇研究有着直接的影响,扩大了语篇研究的视野,推动着语篇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第三,随着人们对语篇认识的普遍提高,语篇作为翻译研究的单位已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认同。翻译研究已经从词本位和句本位过渡到语篇研究,从简单的语法对比和词汇对比过渡到语篇对比,并实现了从结构研究到功能研究的转变。
第四,博格兰德和德莱斯勒提出的语篇特征的七项标准是典型语篇应具有的特性,任何一项标准没有达到,语篇就失去交际性,因此目的语语篇的建构也离不开这七项标准。尽管与源语语篇对比发生了少许变化,但在翻译中展现出从内到外、由表及里建构相同或起相似作用的语篇过程。
第五、语言的元功能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主要思想,这一思想给翻译研究带来强大的解释力,从而验证了功能语法在语篇对比分析和翻译批评中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正如韩礼德曾经说过的,“如果能用一个语言学模式来描写翻译过程,那将是非常有意义的”。
第六,从翻译角度划分语篇类型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因为这直接关系到翻译的策略和方法。一般而言,不同的语言功能可决定译者采取不同的策略,如归化和异化。但同时也应看到,语篇中语言功能的多重性、翻译目的、作者意图、读者层次等因素对翻译策略的决策作用同样不可忽视。
本文侧重通过观察、分析、描写和解释来形成对语篇翻译的整体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