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史料教学已成为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一部分,这一变化与新课改要求转变教学方式,倡导学生的主动学习相呼应。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传授历史知识,是“教”;而“学”是指学生如何去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起指引的作用,关键是学生如何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这种能力,史料阅读能力亦是如此。阅读能力是各种能力的基础,史料阅读能力是在阅读能力的基础上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学习能力。高中生通过培养史料阅读能力学习史料,了解历史、感知历史,塑造历史修养,这对学生日后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无论是近几年的高考试卷,还是当下盛行的核心素养,都要求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可见培养学生史料阅读能力的重要性。本文以怎样培养高中生史料阅读能力这个问题为核心,根据新课改的理念以及当下的教育改革,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知识,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首先对史料、史料阅读能力等有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提出了培养高中生史料阅读能力的必要性。然后,综合各种理论与实践,提出了培养学生史料阅读能力的优化策略,并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以具体的教学案例为引子,指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逐步培养史料阅读能力。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在日常历史教学活动中,培养高中生史料阅读能力的注意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这五千多年的历史岁月中,它是以何种形式存在的,又是如何再次出现在人们的的视野中?史料的存在正是解答此疑难的最好方式之一。历史不可再现,即使科技如此发达,为此,只能研读史料。史料记载了过去发生的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过程,但史料的真伪却有待考察。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史料的选择,“真实性”是选取史料的基础。提升高中生的史料阅读能力,对提高教师的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其对高中生掌握历史信息的能力以及高中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发展意义重大。本研究对于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实现个性化教学,提高高中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能力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