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90例Ⅰ、Ⅱ期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IMN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肾病诊疗中心中医治疗IMN的用药规律及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情况,并探讨IMN合并高凝状态的危险因素,初步总结本肾病诊疗中心对特发性膜性肾病治疗特色,为今后进一步制定治疗本病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0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肾病诊疗中心的90例明确诊断为Ⅰ、Ⅱ期IMN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治疗1个月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总蛋白、血常规、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转氨酶、血肌酐、纤维蛋白原浓度、D-二聚体等)用药情况等。根据患者的四诊资料,参照2002年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对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分型。将数据录入Excel表格,应用SPSS25.0软件,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IMN合并高凝状态的危险因素,系统聚类分析中药治疗IMN的高频药物。结果:1.治疗前中医辨证分型情况:本虚证中脾肾气虚证45例(50.00%)、脾肾阳虚证13例(14.44%)、肝肾阴虚证13例(14.44%)、气阴两虚证12例(13.33%)、肺肾气虚证7例(7.79%)。标实证中血瘀证82例(91.11%)、水湿证50例(55.56%)、湿热证29例(32.22%)、湿浊证9例(10%)。标实证中存在有多个标证共存的情况:其中以血瘀水湿证45例(50.00%),血瘀湿热证27例(30.00%)为多,本虚证与标实证共存90例(100.00%),可见本病虚实相兼,本虚证以脾肾气虚证为主,标实证以血瘀证为主,其中以脾肾气虚兼血瘀水湿证25例(27.78%)、脾肾气虚兼血瘀湿热证12例(13.33%)为多。2.免疫抑制剂使用情况:所有患者均使用中药治疗,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使用基础治疗(ACEI/ARB、降压、降糖、降脂、抗凝等治疗)。单纯使用中药者6例(6.67%),中药+免疫抑制剂者84例(93.33%)。84例患者中,中药+雷公藤多苷片29例(34.52%),中药+他克莫司9例(10.72%),中药+激素8例(9.52%),中药+来氟米特2例(2.38%),中药+白芍总苷3例(3.57%),中药+激素+雷公藤多苷片18例(21.43%),中药+激素+他克莫司6例(7.15%),中药+激素+环磷酰胺7例(8.33%),中药+激素+来氟米特1例(1.19%),中药+激素+环孢素A1例(1.19%)。90例IMN患者中,使用雷公藤多苷片者共47例(52.22%),剂量使用以40mg/d(31.91%)、60mg/d(65.96%)为多,使用激素(醋酸泼尼松或甲泼尼龙)者共41例(45.56%),剂量以≤4片/(日43.90%)、5~10片/日(36.59%)为多。3.中药使用情况:(1)中药药物频次频率分析:90例患者的90张初诊方剂中共使用药物165味,总用药频次为1538次。通过EXCEL频次分析,将药物频次>20次的药物进行统计,共有24味,按照频次从高到底排列为黄芪、丹参、川芎、白术、土茯苓、茯苓、金樱子、砂仁、五味子、芡实、冬瓜皮、桑白皮、茯苓皮、当归、三棱、大黄炭、升麻、覆盆子、大腹皮、补骨脂、败酱草、石斛、桂枝、枳壳。其中黄芪(100.00%)、丹参(82.22%)、川芎(80.00%)、白术(80.00%)、土茯苓(56.67%)5味中药使用率≥50.0%。(2)本诊疗中心治疗IMN的常用药物功效分类有补虚药(23.67%)、活血化瘀药(15.54%)、利水渗湿药(12.55%)、收涩药(10.47%)、清热药(9.69%)。(3)聚类分析:将药物频次>20次的24味高频药物可聚为6类,第一类:丹参、川芎、土茯苓、砂仁、三棱;第二类:五味子、石斛、补骨脂、升麻;第三类:冬瓜皮、茯苓皮、桑白皮、大腹皮;第四类:金樱子、芡实、覆盆子;第五类:大黄炭、枳壳;第六类:当归、桂枝。黄芪、白术、茯苓、败酱草4味药因广泛应用于众多方剂中,而未与特定中药聚为一类而单独存在。4.IMN合并高凝状态的危险因素:对90例IMN患者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分别分析性别、年龄、合并症、是否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各项化验指标等因素是否与患者出现高凝状态有统计学差异。对上述与高凝状态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P<0.05)再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纤维蛋白原(OR=6.752,95%CI=1.510~30.185,P=0.012)、血浆白蛋白(OR=0.769,95%CI=0.626~0.946,P=0.013)是IMN患者发生高凝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IMN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虚实相兼,本虚证以脾肾气虚证为主,标实证以血瘀证为主,常见证型为脾肾气虚兼血瘀水湿证、脾肾气虚证兼血瘀湿热证。2.本诊疗中心用中药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IMN,其中免疫抑制剂以雷公藤多苷片为主,激素使用时以中小剂量为主;中药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收涩药、清热药为主,其中使用较多的为黄芪、丹参、川芎、白术、土茯苓以健脾补肾,活血化瘀,清利湿热。3.IMN合并高凝状态的危险因素是血浆白蛋白和纤维蛋白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