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回顾性研究

来源 :天津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vr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90例Ⅰ、Ⅱ期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IMN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肾病诊疗中心中医治疗IMN的用药规律及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情况,并探讨IMN合并高凝状态的危险因素,初步总结本肾病诊疗中心对特发性膜性肾病治疗特色,为今后进一步制定治疗本病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0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肾病诊疗中心的90例明确诊断为Ⅰ、Ⅱ期IMN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治疗1个月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总蛋白、血常规、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转氨酶、血肌酐、纤维蛋白原浓度、D-二聚体等)用药情况等。根据患者的四诊资料,参照2002年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对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分型。将数据录入Excel表格,应用SPSS25.0软件,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IMN合并高凝状态的危险因素,系统聚类分析中药治疗IMN的高频药物。结果:1.治疗前中医辨证分型情况:本虚证中脾肾气虚证45例(50.00%)、脾肾阳虚证13例(14.44%)、肝肾阴虚证13例(14.44%)、气阴两虚证12例(13.33%)、肺肾气虚证7例(7.79%)。标实证中血瘀证82例(91.11%)、水湿证50例(55.56%)、湿热证29例(32.22%)、湿浊证9例(10%)。标实证中存在有多个标证共存的情况:其中以血瘀水湿证45例(50.00%),血瘀湿热证27例(30.00%)为多,本虚证与标实证共存90例(100.00%),可见本病虚实相兼,本虚证以脾肾气虚证为主,标实证以血瘀证为主,其中以脾肾气虚兼血瘀水湿证25例(27.78%)、脾肾气虚兼血瘀湿热证12例(13.33%)为多。2.免疫抑制剂使用情况:所有患者均使用中药治疗,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使用基础治疗(ACEI/ARB、降压、降糖、降脂、抗凝等治疗)。单纯使用中药者6例(6.67%),中药+免疫抑制剂者84例(93.33%)。84例患者中,中药+雷公藤多苷片29例(34.52%),中药+他克莫司9例(10.72%),中药+激素8例(9.52%),中药+来氟米特2例(2.38%),中药+白芍总苷3例(3.57%),中药+激素+雷公藤多苷片18例(21.43%),中药+激素+他克莫司6例(7.15%),中药+激素+环磷酰胺7例(8.33%),中药+激素+来氟米特1例(1.19%),中药+激素+环孢素A1例(1.19%)。90例IMN患者中,使用雷公藤多苷片者共47例(52.22%),剂量使用以40mg/d(31.91%)、60mg/d(65.96%)为多,使用激素(醋酸泼尼松或甲泼尼龙)者共41例(45.56%),剂量以≤4片/(日43.90%)、5~10片/日(36.59%)为多。3.中药使用情况:(1)中药药物频次频率分析:90例患者的90张初诊方剂中共使用药物165味,总用药频次为1538次。通过EXCEL频次分析,将药物频次>20次的药物进行统计,共有24味,按照频次从高到底排列为黄芪、丹参、川芎、白术、土茯苓、茯苓、金樱子、砂仁、五味子、芡实、冬瓜皮、桑白皮、茯苓皮、当归、三棱、大黄炭、升麻、覆盆子、大腹皮、补骨脂、败酱草、石斛、桂枝、枳壳。其中黄芪(100.00%)、丹参(82.22%)、川芎(80.00%)、白术(80.00%)、土茯苓(56.67%)5味中药使用率≥50.0%。(2)本诊疗中心治疗IMN的常用药物功效分类有补虚药(23.67%)、活血化瘀药(15.54%)、利水渗湿药(12.55%)、收涩药(10.47%)、清热药(9.69%)。(3)聚类分析:将药物频次>20次的24味高频药物可聚为6类,第一类:丹参、川芎、土茯苓、砂仁、三棱;第二类:五味子、石斛、补骨脂、升麻;第三类:冬瓜皮、茯苓皮、桑白皮、大腹皮;第四类:金樱子、芡实、覆盆子;第五类:大黄炭、枳壳;第六类:当归、桂枝。黄芪、白术、茯苓、败酱草4味药因广泛应用于众多方剂中,而未与特定中药聚为一类而单独存在。4.IMN合并高凝状态的危险因素:对90例IMN患者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分别分析性别、年龄、合并症、是否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各项化验指标等因素是否与患者出现高凝状态有统计学差异。对上述与高凝状态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P<0.05)再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纤维蛋白原(OR=6.752,95%CI=1.510~30.185,P=0.012)、血浆白蛋白(OR=0.769,95%CI=0.626~0.946,P=0.013)是IMN患者发生高凝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IMN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虚实相兼,本虚证以脾肾气虚证为主,标实证以血瘀证为主,常见证型为脾肾气虚兼血瘀水湿证、脾肾气虚证兼血瘀湿热证。2.本诊疗中心用中药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IMN,其中免疫抑制剂以雷公藤多苷片为主,激素使用时以中小剂量为主;中药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收涩药、清热药为主,其中使用较多的为黄芪、丹参、川芎、白术、土茯苓以健脾补肾,活血化瘀,清利湿热。3.IMN合并高凝状态的危险因素是血浆白蛋白和纤维蛋白原。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临床研究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肺脾气虚型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各病种发病次数、病程及鼻腔冲洗液s Ig A浓度的改善情况,从而客观分析参苓白术散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参苓白术散,对照组予转移因子口服液,分别治疗8周并随访6个月,观测患儿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各病种发病次数
目的:对MP感染诱发的喘息性支气管炎(热哮证)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基于“通络平喘”理论指导下麻杏石甘加减方治疗MP感染诱发热哮证患儿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应用该法治疗小儿喘支提供更多的中医证据支持。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9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病房住院治疗患儿,符合西医喘息性支气管炎、支原体感染及中医热哮证诊断标准的40例患儿的住院资料,根据
目的:1、观察宣肺清络方治疗儿童MPP痰热闭肺证痉咳的临床疗效2、探索宣肺清络方干预治疗MPP痰热闭肺证痉咳的疗效机制。研究内容:第一部分:中医药辅助阿奇霉素治疗儿童MPP痰热闭肺证的Meta分析本研究检索中国知网、Pub Med等文献数据库,检索日期为建库至2020年10月。研究对象为MPP痰热闭肺证患儿,试验组的干预措施为中药+阿奇霉素+基础治疗,对照组为阿奇霉素+基础治疗。结局指标为有效率、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比小儿功能性腹痛(食积气滞证)主次症候积分的变化,观察并评价沙棘干乳剂和运脾消滞法推拿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食积气滞型)的临床疗效,同时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沙棘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的作用机制。探究运脾消滞推拿手法及沙棘干乳剂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以期为小儿功能性腹痛的治疗机制及外治法治疗方案提供借鉴。方法:1.本项研究采用单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研究。按照纳排标准纳入64例患儿,按1:1
目的:1、通过临床试验探索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相关炎性指标;2、通过临床试验观察清宣通络方治疗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3、通过体外实验验证清宣通络方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CARDS TX表达量。方法:1、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方法,随机选取同期符合纳入标准的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30例(男童14例,女童16例)为重症组,儿童非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30例(男童15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并联系李新民教授所传经验,探索归纳其治疗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PNS)的组方用药规律,以继承与发扬,并为临床小儿PNS的中医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收集李新民教授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这一时间段内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门诊诊治的PNS患儿的病例,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且使用统一规范的辨证施治方案诊治的31例PN
研究目的:观察中药香囊预防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该香囊在儿童中的推广及应用提供可靠的依据,并探索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外治法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空白对照及自身前后对照的研究方法。根据诊断将儿童分为三组:(1)健康组:无慢性病且1周内无呼吸道感染;(2)抽动组:抽动障碍且1周内无呼吸道感染;(3)肺炎组:确诊肺炎痊愈1周。将三组儿童分别编号,其中健康组及抽动组儿童根据
目的:通过180例厌食症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舌脉,分析小儿厌食症中医体质、证型及其兼证的证候特点和相关性,为该病的临床诊疗和预防提供证据支持。方法:收集180例厌食症患儿,采用横断面问卷调查法,由家属及小儿自行填写或调查员询问后填写《小儿厌食症病例信息记录表》和《厌食症患儿体质分析表》,并由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判定小儿中医证型和兼证及小儿体质类型。运用Excel建立数据库,对所得数据采用SPSS2
一、动物实验研究目的:1通过SD大鼠建立病毒性肺炎模型,并进行中药灌肠治疗,为临床试验提供基础性实验数据。2通过组间对比治疗后肺炎大鼠粪便钙卫蛋白(CALP)的浓度以及治疗后肺泡灌洗液中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大鼠防御素1(rBD1)的浓度,综合评价中药灌肠对肺炎大鼠机体的影响作用,进一步明确灌肠疗法治疗病毒性肺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取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B组)12只、模
研究目的:通过观察小儿功能性腹痛伴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脾虚寒凝型)的临床表现,探讨基于“温中散寒”理论采用艾灸敷贴法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伴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脾虚寒凝型)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推广外治法提供理论及数据支持。研究内容:对我院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儿科门急诊就诊的符合中西医小儿功能性腹痛诊断标准的60例患儿,按照随机数平均分为3组,每组20人,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小儿功能性腹痛伴肠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