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方式与文艺话语格局变革之联系及意义

来源 :重庆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CHZTP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文化历史形态。这是文艺发展内因与媒体方式外因合力的结果。随着媒体方式的发展,文艺形式也不断更替,显示出文化发展生生不息的创新更生态势。媒体方式按照口语——文字——电子传媒的序列更迭,而电子传媒作为语言的一种又是对各种语言形态的融汇和创新,它体现的是后现代商品世界的审美性原则,与此相应,图像文化也成为电子媒介时代的历史选择,成为一个时髦的也最有争议的交叉学科。 本文力图阐释媒体方式与文艺话语的关系问题,分析媒体方式对文艺决定性创造性的作用,着重于电子传媒对当代文艺话语格局的解构与建构,评述“图像转向”的动因、实质和发展逻辑。图像是象外之像,它是现实的复现,也可以是观念的赋形,图像文化是视知觉的解放和对崇高的追求,它是独立的文化品类,也可以是大众文化的一枝,这取决于图像自身的逻辑和我们对图像的阐释与接受。 “图像文化”是当代文化的代表,“图像转向”是不争的事实,本文回顾了传媒发展历史,阐述了媒体的泛语言性质以及图像的内涵和阐释接受等多方面内容,以此为媒体方式、图像文化定位,在此基础上认识文艺发展的历史逻辑,推断文艺话语的历史走向。
其他文献
针对铝型材分流组合模中分流桥的宽度对挤压成形的影响,采用Deform-3D有限元软件对15,20,25 mm这3种不同分流桥宽度下的3003铝合金圆管挤压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挤压力、
少儿散文创作应对读者意识有着更加自觉的追求,具体表现为,在创作中首先要有明确的少儿读者分层论的意识,即把少儿读者划分为幼儿、儿童、少年三个层次,在创作中根据不同年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