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正式提出建设现代农业开始到现在,我国已经进入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2009年11月,农业部启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旨在加快改造传统农业,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实践证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带动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性举措,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性举措。然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作为一个新事物,必须把握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分析其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推动其先行探索我国农业生产关系进一步适应农业生产力发展。本文深入分析了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理论、产业结构演进理论、增长极理论以及城乡统筹理论,为研究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运行机制与发展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以实地调研为基础,分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现状。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在保障粮食安全、加快产业开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资金投入不足、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通过以上的理论与实践分析,本文界定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内涵和特征,认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促进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在城乡间有效流动和优化配置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高效运行和持续发展的本质。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土地要素、劳动力要素、资金要素和科技要素在发生着变化,且面临着新的挑战和矛盾。这些分析构成了研究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运行机制的理论框架。本文围绕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基础的主线,从主体功能、内容建设、环境优化等方面分析了土地流转机制、融资机制、科技支撑机制、人才开发与培育机制以及示范带动机制五大机制。结合以上五大运行机制的分析框架,本文提炼总结了六种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模式:东部发达地区园区带动型、平原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带动型、丘陵、山区粮食主产区基地带动型、中小城市城乡统筹型、大城市郊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带动型以及垦区规模化农场带动型;并探讨了六种模式对其他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借鉴作用和启示。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2011年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大体与其县域经济水平一致,而且劳动生产率高以及资源利用率高的地区,其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较高。针对以上研究,本文提出进一步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政策建议。主要从科学规划,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完善投融资结构,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入手,着力提高农业的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推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