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和谐发展的宝贵自然资源,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物化形态,也是取之于自然又回归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文化演绎的智慧体现。然而世界地形错综复杂,其中仅有30%才属于宜于利用和建设的“适居地”,而且,自人类工业文明时代以来,世界还面临着人口、资源、能源与环境破坏等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与挑战。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现实矛盾迫使他们持续不断地对“适居地”之外的山坡地进行探索和建设,人类的发展也正经历着从平地回归到山地的过程。山坡地不仅是地球上70%人口的栖居地、水源地、矿产资源、森林和生物多样化的宝库,而且是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地球生命支撑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人多地少,土地资源严重不足,从土地利用的发展趋势及强度而言,山坡地开发利用与保护成为未来我国人居环境研究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坡地环境具有丰富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品质,从滨水到内陆,从盆地到丘陵,从高原到沙漠,坡地人居环境的文化内质随地域的自然生态差异而呈现出迥异的特性,多元的文化生态与地域的自然生态休戚相关,共同构成了多姿多彩的世界。基于生态文化的坡地建筑生态美学,要求实现“坡地建筑·人·坡地环境”的协同发展,体现出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和谐与统一的生态美学价值所在。作者倡导坡地建筑设计创意中的生态文化理念需在更深层次上进行整合,既要基于狭义的缘地策略反映坡地绿色建筑形态艺术表达的特性、以及实现形态美学和生态美学的整合,体现出坡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合二为一,又要基于广义的缘地策略实现与人文生态的整合,反映地域的差异性和民族的特殊性,体现出坡地建筑与地域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密切关联的和谐美,以最终实现坡地建筑的意义。基于生态的缘地理念,检验坡地建筑设计创意是否合理,不仅要看其“环境的适应性”,更要看其“文化的适应性”,这样才能真正创作出适应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合理方案,也才能在更高层面地展现生态文化和地域文化要求之下“地理”和“历史”文脉的场所个性。论文重点从中观与微观的角度对“坡地建筑生态文化设计创意”进行研究,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首先,从坡地人居环境建设的历史源流演绎和我国坡地人居环境研究的重要意义着手,界定了坡地的概念和论文研究的范畴,结合该领域的研究动态和建筑学领域的相关理论支撑,提出了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针对性、学术理念取向和创新目标,并搭建了课题研究的体系内容及主要框架。其次,结合分析传统坡地人居环境的生态哲学观及其现代意义,指出了在生态整体的观念之下,基于缘地策略的生态创意需树立生态文化信仰的坡地建筑美学价值观,以生态技术为突破口来完成被动式生态气候设计,促成坡地建筑的生态美学表现,进而树立了课题研究关涉生态文化理念的哲学及美学的理论高度及框架构思,使得研究成果具有现实的操作性和前瞻性。其三,从中观及微观角度,结合“缘地的”策略,探讨了坡地建筑形态艺术表达的创意途径,包括坡地之灵气与设计创意同构、缘地的分形美学创意表现、缘地的形式语言与空间秩序表现、从空间知觉角度探析美学表现等方面。其四,将坡地建筑设计创意的研究从空间及形态艺术表达的狭义“缘地策略”,上升至形态美学与生态美学的整合层面,以此反映出坡地建筑生态创意的本质。强调群体坡地建筑生态集约发展之缘地创意,并以湿热地区为例,探讨气候应变的形态美学与生态美学的整合创意,最后提出了基于广义的生态策略及竖向空间拓展理念的“零接地”的生态构思。其五,着眼于人文生态秩序建构的广义缘地理念,在形态与生态结合的基础上强调需在更深层次上体现与文态的整合,实现生态性与地域性的结合,并结合对国内外典型作品的评析,分析了当代坡地建筑艺术创意的人文倾向。研究强化了坡地建筑空间环境秩序的人文表达的途径及意义,加强了课题的广度和深度,使得成果更具哲理和启迪意义。最后,总结出课题的创新点及理论、实践意义,包括树立生态文化信仰的坡地建筑美学价值观,坡地建筑的形态艺术表达需要与坡地之灵气同构,分形美学是研究坡地建筑的重要美学观,形态美学与生态美学的整合表达是坡地建筑生态创意的本质,坡地建筑生态美学体现在更深层次的人文生态秩序等方面,并指明了后续研究的方向。生态文化理念应用于坡地建筑的设计创意研究是一项充满挑战而又富有意义的工作。课题中生态文化理念的应用研究,对当前我国坡地建筑创作理论的发展与实践的深化将作出它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