颓伤与反抗:1920年代中国象征诗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wson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一○年代的中国诗坛经过了“五四运动”的洗礼开始走向了白话新诗的时代。新诗发展的初期困难重重,发展的道路迂回曲折,但总体是在前进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在1910年代末1920年代初,新诗开始关注象征现象。1920年代以李金发、王独清、冯乃超、穆木天、鲁迅等为代表的象征诗中凸显出了的共同的精神气质——“颓伤与反抗”,这种精神气质是不容忽视的,是1920年代象征诗最与众不同的存在。   本文拟用四章来阐述1920年代象征诗中“颓伤与反抗”的主题研究。第一章将从1920年代中国象征诗的兴起及语境谈起,提炼1920年代中国诗坛基本概况和中国重要报刊杂志对西方象征诗的引鉴。第二章将详细分析1920年代中国象征诗“颓伤与反抗”的主题类型及成因。第三章将阐述1920年代中国象征诗中“颓伤与反抗”的表现形式及革新。第四章是对全文的总结概括,继而引发反思,考察在新诗发生期中的1920年代象征诗的现代意义。
其他文献
主要介绍了常见几种食品包装材料(塑料、橡胶、纸、玻璃、金属制品、搪瓷、陶瓷)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并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一些预防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