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社会对物质需求的增长导致对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强度不断加大,迫使全球生态系统遭受着严重的人为干扰,致使生态安全也受到严重威胁。生态安全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和生态三者相互作用所形成,有其重要的地位。城市生态系统是全球尺度上十分重要的生态系统,亦是人类活动重要集聚地,其受到的人类干扰问题也最为严重,区域生态安全遭受威胁或者区域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后,其生态恢复将是极其漫长的过程,因此开展城市生态安全的有关研究在当前全球变化背景下有重要现实意义。当前,生态安全已不再是局部问题,现已上升至全球性问题,亟待全世界共同面对和解决。本论文以武汉市为例,利用PSR模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武汉市1997-2009年十三年间的生态安全进行评价。文章通过武汉市及各个区统计信息、土地利用数据、公报资源等数据,结合1997、2005、2009年三个时间点的遥感数据,建立了28个指标的评价模型,得出各个时间点的生态安全值、生态安全值年变化率、时间空间分布情况,同时还分析了1995-2009年武汉市生态足迹,从生态足迹角度来评价生态安全。主要结论为:(1)生态足迹武汉市的人均生态足迹从1995-2009年逐年增大,已由1995年2.560hm2/person增加至2009年3.453hm2/person,增幅为34.99%,而人均承载力却在下降,因此生态赤字也逐渐升高,从1995年2.421hm2/person上升到2009年3.194hm2/person。(2)生态安全度时间变化2009年的生态安全值(0.5387)高于2005年(0.5111)和1997年(0.4907),呈现上升趋势,其中1997年-2005年这9年之间生态安全值的年均变化率为0.5166%,2005年-2009年这四年间生态安全值的年均变化率为1.3494%,1997年-2009年这十三年间生态安全值的年均变化率0.8128%,武汉市生态安全值的提高,武汉市(全市)近十三年来环境生态质量越来越好,即表明武汉市生态的自我调控和抗干扰能力的有所增强。(3)生态安全度空间变化生态安全级别为Ⅱ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汉南、江夏等外围区域,以远城区为主;Ⅲ级的地区主要是青山、江汉等较中心的区域,即人口高度密集的地区、人类活动频繁区域;生态安全级别为Ⅳ级的地区主要是青山区(1997)。这表明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加剧了武汉市生态安全,使得生态安全值总体偏低。武汉市南北丘陵较多,中心城区和西部地区以平原和低山较多,且境内河流也较多,水资源丰富,因此中心城区的生态安全值较低,外围远城区(东西湖区、蔡甸区等)的生态安全值总体偏高。因此得出结论,武汉市的生态安全总体水平上的差异受主要由自然条件和区域优势差异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