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是中华民族重新审视西北、开发西北、定位西北的重要时期。兰州作为西北最重要的都会之一,其在近代的主体形象经历了较大的转变,已然成为民众重新认知西北进程中的符号象征。本文以近代西北行记等资料为基础,纵向和横向考察了不同阶段和不同区域的群体在近代大背景之下对兰州的意象表达,以期对了解近代民众重新认知西北的过程和当下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有所裨益。西汉以降至清前期,尽管国家疆域多有变迁,但兰州一直以“边塞”重镇的形象而存在于时人的心目中。清中叶以后,兰州的形象逐渐由“边塞”重镇向腹地“咽喉”转变,这种形象在晚清时期得以确立,并形成一种潜在的“兰州中心观”。民国初年孙中山在此基础上提出“陆都”设想,这种设想伴随着开发西北运动的推进而被付诸于实践,并在抗战后期的“建都之争”中达到高潮。兰州最终实现了从“边塞”到“陆都”的巨大意象变迁。近代兰州城市意象的变迁,既有来自客观方面国家疆域变迁的推动,又有主观方面国家、边疆及民族意识觉醒的驱使,两者在近代复杂背景下的高度契合,最终导致了兰州城市意象的巨大变迁。而在近代外国人眼中,兰州城市意象较为稳定,是一座“魅力”都会,城墙高大、街道繁荣、民族众多、气氛活跃且正处于进步之中,于此同时,他们也关注到近代兰州贫困的一面。另外,从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五项城市空间要素入手,分析发现近代兰州存在三层边界、标志物较为集中,总体来看可意象程度较高,这些空间元素,对近代中外人士兰州意象的塑造具有较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