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塞”到“陆都”:近代兰州城市意象变迁研究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uto_je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是中华民族重新审视西北、开发西北、定位西北的重要时期。兰州作为西北最重要的都会之一,其在近代的主体形象经历了较大的转变,已然成为民众重新认知西北进程中的符号象征。本文以近代西北行记等资料为基础,纵向和横向考察了不同阶段和不同区域的群体在近代大背景之下对兰州的意象表达,以期对了解近代民众重新认知西北的过程和当下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有所裨益。西汉以降至清前期,尽管国家疆域多有变迁,但兰州一直以“边塞”重镇的形象而存在于时人的心目中。清中叶以后,兰州的形象逐渐由“边塞”重镇向腹地“咽喉”转变,这种形象在晚清时期得以确立,并形成一种潜在的“兰州中心观”。民国初年孙中山在此基础上提出“陆都”设想,这种设想伴随着开发西北运动的推进而被付诸于实践,并在抗战后期的“建都之争”中达到高潮。兰州最终实现了从“边塞”到“陆都”的巨大意象变迁。近代兰州城市意象的变迁,既有来自客观方面国家疆域变迁的推动,又有主观方面国家、边疆及民族意识觉醒的驱使,两者在近代复杂背景下的高度契合,最终导致了兰州城市意象的巨大变迁。而在近代外国人眼中,兰州城市意象较为稳定,是一座“魅力”都会,城墙高大、街道繁荣、民族众多、气氛活跃且正处于进步之中,于此同时,他们也关注到近代兰州贫困的一面。另外,从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五项城市空间要素入手,分析发现近代兰州存在三层边界、标志物较为集中,总体来看可意象程度较高,这些空间元素,对近代中外人士兰州意象的塑造具有较大影响。
其他文献
<正>个人名片中文名:贞德出生地:法国奥尔良名言:为了法兰西,我视死如归此时,英法百年战争仍在一年又一年地打,好像觉得因黑死病而死的人还不够多似的。曾参加过克雷西战役的
期刊
目的了解2011年全国81个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变化趋势。方法收集2011年全国81个血吸虫病监测点螺情、人畜病情和相关因素的调查数据,分析不同地区疫情特征及变化情况。结果201
期刊
针对二阶锥松弛算法无法对凸包外的目标进行有效定位的问题,本文提出基于改进二阶锥松弛和泰勒级数展开的TDOA定位算法。首先,给出在视距条件下接收站位置信息无误差的TDOA定
工程公司是中国现代化和城镇化中重要的建设力量,他们的行为对中国经济的繁荣和增长存在意义深远的影响。但国内众多工程公司基本都由勘察设计企业转制而来,现有的人力资源管
理论的主导价值是指导实践而使实践成为自觉活动的实践价值。以科学理论武装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自身价值,就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克服传统教育的抽象化、概念化和
针对现有语音增强算法面临残留噪声这一问题,结合人耳听觉系统的掩蔽特性,本文提出了一种优化的语音增强算法。算法分为两级,第一级利用MMSE-LSA谱估计法对带噪语音进行降噪
本文在深入研究语音个人特征信息有效表示的基础上,从信息分离角度,提出一种新的利用个人特征信息分离和替换实现语音转换的方法。该方法主要利用语音的稀疏性和K-均值奇异值
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作用于基底神经核通路的不同靶点已成为治疗肌张力障碍(dystonia,DT)的一种重要的外科处理方法。DBS的优势在于其可逆、可调、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