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关键所在,教师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对于教师个人工作的成败也有极其重大的作用。教师自身的心理特点对学生产生的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教师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比教师的专业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更为重要。 论文从国内外研究教师心理问题动态为起点,分析了研究教师心理压力对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特别是深化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教师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免疫能力,培养身心健康大学生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教师在亚健康状态、焦虑症状、强迫症状、非理性反应、工作压力、生活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方面存在着心理压力问题。从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分配制度改革、教学质量管理、教师自身不适应学校改革、教师职业的特殊性、经济收入的窘迫与家庭生活的不幸、知识技能的老化与新知识技能的缺乏、进取与挫折的碰撞、竞争与压抑的冲突、多元化需要长期被忽视、教师多重角色冲突、心理调控能力不足、心理问题疏导渠道缺乏等方面探讨了教师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改革高等师范教育、严格教师任职许可制度,建立和谐协调的人际关系、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心理保健意识、掌握心理调适方法,正确认识自己、保持心理平衡,创设良好环境、体现人文关怀,研究心理需要、关注身心健康,学会适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建立帮助热线、寻求社会支持等方面提出了缓解教师心理压力的对策建议。 论文认为,人生旅途,成功与失败同在,顺利与困难交替,欢乐与痛苦共存,心理情感在发生变化。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了解自己,接纳自己,改进自己,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认识自己的不足,积极努力工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微笑面对生活,给自己一个健康的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