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客观评价刺络拔罐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临床疗效,为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患者提供一个方便可靠的中医治疗方案,为刺络拔罐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的规范化操作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将75例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25例,治疗组50例;治疗组给予刺络拔罐,同时行上肢功能锻炼操,刺络拔罐的部位选择为患侧上肢手三阴经和手三阳经,每次治疗选取1-2条经络,沿此经络在皮下结节处、最肿胀部位梅花针点刺出血后拔火罐;同时循背部双侧膀胱经闪罐两遍后,选取肺俞穴及脾俞穴点刺出血后拔火罐,沿膀胱经其它部位仅拔罐不点刺出血,每个部位留罐10分钟;对照组单纯行上肢功能锻炼操。两组治疗周期均为50天,上肢功能锻炼操每天进行,每次30分钟,治疗组刺络拔罐5天行一次治疗,共进行10次治疗。主要疗效评价指标为患肢臂围变化,5次访视分别记录患侧上肢腕横纹、腕上lOcm、肘横纹、肘上l0cm处的臂围,将两组治疗前后的臂围平均值及差值进行分析对比;次要疗效评价指标包括有效指数、肩关节活动度、疼痛评分、患肢肌力分级、生活质量评分及安全性评价。所有研究数据及结果均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计算分析,若P<0.05则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通过50天的临床疗效观察,治疗后两组臂围的均值及差值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治疗组臂围平均减小1.21cm,对照组臂围平均减小0.58cm,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肢腕横纹处及腕横纹上l0cm处,组间比较其均值及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此两点处的臂围缩小较对照组明显;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8%和58.3%;在改善肩关节功能活动方面,组间比较P>0.05,两组之间无差异;但是两组治疗前后的组内比较,四个角度的活动均有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改善疼痛方面,组内比较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均较治疗前减轻,组间比较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生活质量方面,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QOL总分,得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而生活质量的提高具体表现在“改善睡眠”、“缓解疲乏”“减轻疼痛”三个方面;安全评价方面,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事件。结论刺络拔罐法可有效减轻患肢水肿,尤其对前臂水肿的消退有较突出的疗效;刺络拔罐可以改善肩关节活动度,能更有效的缓解上肢淋巴水肿所引起的肢体疼痛,同时可以改善睡眠,缓解疲乏从而提高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刺络拔罐法操作简便、费用低廉、安全性高,易于被患者接受,是一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的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的可靠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