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纪之初,我国新课程改革提出了“生成性教学”的课堂教学理念,但时至今日,课堂教学的现状却依然难以让人满意。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变革的关键在于教师思维方式的变革。在传统教学中,人们的认识实践活动由于过多的受制于本质主义思维和技术理性的禁锢,使得课堂教学出现了忽视学生生命意义和过程价值的教学现象。而生成性思维作为现代主流的思维方式,不仅影响到了科学哲学领域,而且对于我们认识教育现象,从事教育活动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尊重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和事物的变化法则,立足于人的现实生活来讨论事物发展的过程性价值,对具有“人为性”和“为人性”特点的课堂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鉴于此,笔者选择了从生成性思维的视角论述生成性课堂教学的构建,以期对当前课堂教学有所帮助。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以及案例分析法进行研究,首先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在分析生成性思维内涵与特点的基础上探究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内涵、生成机制及其表现特点。进而以此为根据,借助于观察和访谈对桂林市四所学校进行实地调研,发现和分析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最后,从生成性思维的角度提出课堂教学实现的相应原则和路径。 本论文包括以下五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陈述了选题缘由,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并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此明确本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第二部分为生成性思维的界定。对“生成”“思维”“生成性思维”做出概念界定,提出生成性思维视角中对象具有生命性、历时性、关系性和流动性与可能性的特征,并从马克思实践生成论和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中阐述生成性思维的哲学根基,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支撑。 第三部分为生成性思维视角下的生成性课堂教学的理论分析。首先在对生成性课堂教学做出界定的基础上,提出生成性课堂教学蕴含学生的“人性”回归、蕴含学生的生命体验和蕴含学生的生命创造;其次从人的社会性成长、个体知识的生成以及教学活动的生成三个方面分析其生成机制,最后从教学目标观、教学内容观、教学过程观、教学评价观和师生观五个方面阐明生成性课堂教学的表现特征。 第四部分为当前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笔者以观察法、访谈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对部分学校进行调研,寻找问题和典型案例。其不足主要表现为预成性的教学目标、去生活化的教学内容、线性化的教学设计、功利性的教学评价和对象化的师生关系。 第五部分为生成性性思维视角下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实现。提出了相应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路径,即发挥教师教学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基本原则和形成生成性教学目标、构建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注重体验性的教学过程、重建发展性的教学评价以及走向对话性的师生关系的基本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