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以言说与摆脱的无望命运——余华小说精神分析论

来源 :宁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f274617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余华是当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受到广大评论家和读者的喜欢,获得如此之高的赞誉,与他坚持表达内心的真实、勇于改变的创作实践分不开的。因此,将余华前后期作品做一个连贯的研究对于理解余华及其作品是极有意义的。本文试图从“命运”这一主题出发,以弗洛伊德主义及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为支撑,连接起余华不同时期的小说文本,一方面从对其后期作品中人物对待生命的态度和生存意识的分析和比较来说明余华在九十年代时思想不断深入,让人物富含了力量,面对命运不再只能束手无策,另一方面从人物人生的最终状态来说明余华前后期作品中显示出来的命运本质都是无望的,这是本论文的创新点。
  全文除了引言之外,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真实的反面世界,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暴力、死亡的展示和人性的拷问,论述暴力背后展示出理性的脆弱、现实的荒谬和人性的罪恶,其中以弗洛伊德主义分析暴力是人类的潜意识,随时都可能爆发出来,但总是为人所忽视;二、本能欲望下人的生存命运。失去理性的人以欲望的方式生存着,最终只能走向无法避开的死亡命运。
  第二部分:转型,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转型:内外发展的必然,简述了余华九十年代的转型是时代和余华自身需求两方面所使然,其中重点分析了余华创作思想的改变;二、转型的成功:人的回归。人的回归是余华转型成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而人的回归主要表现在人物感情方面的回归,论文从亲情、手足之情、爱情、友情这四个点来进行了论述。
  第三部分:从生存到生活,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一、福贵:在偶然的苦难中温情地受难,论述福贵对苦难的忍耐力来自于亲情,但是他对苦难和命运采取妥协的方式,缺乏积极的精神,人性中的抗争面退化。以弗洛伊德主义为依据,认为福贵是一个人格精神过于简单的人。二、许三观:苦难中血的挣扎,论述了许三观以鲜血对抗着生存的苦难,并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最终还是失去了力量,走向了对命运的认同和妥协。但是,他更加主动追求生活,而且其精神人格更加全面。三、李光头:欲望与权利中的自我迷失与放纵。首先肯定李光头勇于奋斗、努力改变环境的精神。他更加努力地生活,要求有尊严地生存,在这一点上人物再次获得了深化,但是按照弗洛伊德的人格精神理论对其进行关照,可以发现,这是一个本我为中心的人物,被欲望主宰了生活,迷失了自我,最终走向失败。其次,以阿德勒的理论为依据,结合文本来说明李光头童年生活以及青年时期的挫折使其具有自卑感,从而导致他不惜一切手段实现超越。最后,以之前的论述为基础,为余华及《兄弟》稍作辩解,认为作品并没有如批判者说的那么不堪,余华并没有走向媚俗,只是坚持了自己的创作方式。四:殊途同归的命运,论述命运的无望只是因为不同人的生存形式不同而出现了不同的结局,福贵、许三观和李光头三个人虽然最后都活着,有的人还可以应对生命中的苦难,但最后都走向了孤独,走向了心灵的枯寂,这是另一种无望的命运。
其他文献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能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并开创一个新文学流派的作家并不多。而孙犁则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位。从40年代至今,孙犁的小说更是以其对美的追求而令人常读常新。但既有的研究习惯于对其创作风格、审美追求、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人物形象尤其是女性形象等方面进行阐释,虽然时有进展,但一直缺乏理论、视角与方法方面的更新。本文试图从生态美的角度对孙犁的当代小说进行阐述,以期
学位
期刊
期刊
期刊
新中国成立后,在共产党领导下翻身解放的革命志士,不约而同地以极大热情投枪执笔,追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一大批形式多样、内容精彩的革命自传在上世纪50年代缤纷问世,不仅印证了"人民创造历史"、"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史学观,而且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人的思想,激励过无数的青年志士。在庆祝建国60周年的时候,人们就想起了《把一切献给党》的作者吴运锋。这本自传发行500余万册,并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那个时代鼓舞青
期刊
期刊
本文以余秋雨、史铁生、张承志三位代表文化散文不同路向的作家散文创作为中心,以文化、理性和感性及其三者之间关系为切入点,研究探讨九十年代文化散文的整体审美特征。力求以一种结构化的认识,对文化散文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建立在这底蕴之上的深刻的理性追求和独特的诗性光辉进行深入分析和描摹。  全文分五部分进行论述:  引言部分:从文化散文兴起的背景入于,然后通过对文化散文创作的不同路向及其主要特征的梳理,认为以
学位
本文将路翎小说置于存在主义的视阈下进行研究,从路翎本人的气质及其独特的现实主义创作入手,梳理路翎与存在主义之间的关联。以具体小说文本为对象,分析路翎在"原始强力"和"精神奴役"的挖掘中,对生命内涵、生命抉择和死亡意义的探索。  全文主要分四部分论述:  第一章,路翎小说创作与存在主义的契合。通过对路翎自身的生命体验以及尼采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对路翎的影响比较分析路翎与存在主义之间的丝丝关联;然后通过对
学位
本篇论文以清初浙东学派的文学思想为研究对象,从学派的主要成员个例入手做重点分析,纵横交错地关照清初这个特殊时代下浙东学人对于文学的见解。  首先研究的是浙东学派领袖与导师黄宗羲。黄宗羲的文学思想、遍布在他与弟子友人的书信、各类序跋、文集之中,虽无专著但博大精深。文道观反映了黄宗羲对于文学本质的认识、文学与其他学科特别是经史哲的区别、有属于文学自身的独特之处,对于"道"与"文"的关系涉及到内容与形式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