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外感病依然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与社会发展的疾病,外感病初期的正确辨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内》、《难》以降,中医针对外感病初期的诊疗思路一直在变化、发展与丰富;然而,自古至今,外感病初期的误诊误治却时有发生。通过深入研究外感病初期诊疗以及误治的相关历史,本文发现,有两大因素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这就是外邪与体质。首先,本文探讨了外邪与外感病初期的发病与诊疗。传统上认为,外邪主要包括六淫和疫疠之气(吴又可称之为“杂气”)。关于疫疠之气(或杂气),本文认为,该学说虽然有助于对瘟疫发病规律的深入阐释,但不能直接指导中医对瘟疫进行辨证施治。瘟疫的治疗仍然离不开中医传统的辨证,而通过辨证所求出来的、可以指导临床确立治法和方药的那个“因”,依然没能跳出六淫的范畴。关于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本文主要做了以下两方面探讨:一、将外感病的病因从六淫简化为四淫,即寒、热、燥、湿四种外邪。本文认为有如下三方面理由:1.风邪或为一切外邪的总称,或为其他外邪的致病条件,而非独立的病因,所以可将它去除;2.暑邪的本质属性是“热”,所以六淫之“暑”可以用“热”来替代;3.火邪并非外感之邪,所以应将它去除。二、对传统上认为由风热外邪所导致的风热表证,以及与此相关的辛凉解表法、辛凉解表剂、辛凉解表药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1.风热表证并非单纯的表证,其病机应该理解为:热邪犯肺为主,兼有寒邪束表(即肺热证兼有表寒证)。本文认为这种认识对于风热表证的辨证与治疗更有指导价值;2.辛凉解表应理解为“以清解肺热为主,兼以散寒解表”。通过这个思路,本文还对辛凉解表剂和辛凉解表药进行了认识上的深化。并以此为切入点,对“表证”的概念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规范。其次,本文探讨了体质与外感病初期的发病与诊疗。中医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本文认为,在外感病初期诊疗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历史中,体质因素是贯穿于始终的一条“暗线”。它在外感病的发病与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1.在发病上,首先,不同体质的人容易感受的外邪也不同;此外,即使是感受同一种外邪,不同体质的人的发病倾向也不一样。2.在治疗上,兼顾患者体质往往能够达到较好的疗效;而忽视体质因素,则是外感病初期误治的一个重要原因。关于体质的分类,本文参考的是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颁行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ZYYXH/T157-2009)”标准。由于其中的“特禀质”无法直接指导中医确立治法和方药,所以,本文将与外感病初期发病与诊疗相关的体质类型从“九质”(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血瘀质、特禀质)简化为“八质”(“九质”减去“特禀质”)。最后,本文初步建立了“基于中医‘四淫’、‘八质’因素的外感病初期诊疗模式”本文以《黄帝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以及“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为指导思想,以“四淫”(寒、热、燥、湿)和“八质”(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血瘀质)为相关因素,以“临床表现”、“证候分析”、“治法”、“方药”和“方药说明”为论述纲要,探讨了“八质”感受“四淫”之初的辨治规律。并提出了兼夹体质、兼夹外邪等问题以及相关的处理原则。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基于中医‘四淫’、‘八质’因素的外感病初期诊疗模式”:一、流程简介:1.在平时,依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颁行版)对人群进行体质普查,建立体质档案;2.患者一旦出现外感病的症状,应尽早就医;3.医生通过查看患者体质档案了解其体质类型(“八质”之一,或是复合型体质);4.医生根据患者当前的临床表现推断是感受了何种外邪(“四淫”之一,或是相兼为病);5.综合分析其体质类型及所感外邪,参考“‘八质’感受‘四淫’之初的辨治”,进行“依质审因论治”。二、本模式的优势:1.在外感病的预防方面:由于本模式突出了体质因素在外感病发病过程中的意义,不同体质类型的人群可以有针对性地预防其易感外邪的侵袭;2.在外感病初期的诊断方面:本模式以外邪和体质为核心因素,不仅使外感病初期的证候诊断更加明晰,也避免了外感病病名诊断上的繁杂;3.在外感病初期的治疗方面:本模式以外邪和体质为核心因素,强调了内外因的相互作用,突出了内外兼顾的治疗思想,避免了既往在外感病初期的治疗上“多注重祛除外邪”的偏颇。通过该模式的建立,希望有助于中医对外感病初期的辨证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