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全球气候变暖所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其中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导致温室气体水平上升的主要原因,向土壤中添加生物质炭是固碳减排的有效措施。据此,本文以玉米秸秆和花生壳为生物质炭制备原料,以荒漠风沙土为研究对象,按照5种生物质炭添加梯度,在试验样地布置2年后,应用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Li-8100),连续6个月定位观测不同处理下的土壤呼吸速率。基于多元统计分析和模型模拟,阐明了生物质炭添加后荒漠风沙
【基金项目】
:
甘肃省重大专项“祁连山及其影响区生态系统修复技术研究与示范(18ZD2FA009)”; “广东省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2018K06)”;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气候变暖所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其中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导致温室气体水平上升的主要原因,向土壤中添加生物质炭是固碳减排的有效措施。据此,本文以玉米秸秆和花生壳为生物质炭制备原料,以荒漠风沙土为研究对象,按照5种生物质炭添加梯度,在试验样地布置2年后,应用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Li-8100),连续6个月定位观测不同处理下的土壤呼吸速率。基于多元统计分析和模型模拟,阐明了生物质炭添加后荒漠风沙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规律,探讨了土壤呼吸速率与生物质炭添加量、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玉米秸秆炭添加下土壤呼吸速率对降雨的响应。主要结论如下:(1)500℃热裂解条件下制备玉米秸秆炭(CBC)和花生壳炭(PBC),p H值为PBC>CBC。PBC的平均孔径(13.016nm)是CBC的2.5倍,CBC的BET比表面积(49.916m2·g-1)是PBC的5倍,表明PBC比CBC有较好的组成与结构。(2)添加生物质炭的风沙土土壤呼吸的日变化呈现单峰曲线,7:00和19:00出现最小值,11:00、13:00和15:00出现最大值。试验期内,4月份添加玉米秸秆炭和花生壳炭的风沙土均出现CO2负通量现象;添加花生壳炭和玉米秸秆炭的风沙土土壤呼吸速率在7月份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94μmol·m-2·s-1和0.79μmol·m-2·s-1。土壤呼吸速率的月变化与土壤温度的月变化趋势一致,夏季值最大(7月),春季值最小(4月)。(3)向风沙土中添加不同量的玉米秸秆炭(CK:0t/ha,C1:15t/ha,C2:30t/ha,C3:45t/ha和C4:60t/ha)和花生壳炭(CK:0t/ha,P1:15t/ha,P2:30t/ha,P3:45t/ha和P4:60t/ha)后,土壤呼吸速率排序为:C4>C1>C3>C2>CK和P4>P3>P2>P1>CK。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玉米秸秆炭和花生壳炭添加后,影响土壤呼吸速率的最大因素为土壤温度,其次是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最小是添加量×土壤含水量。(4)降雨促进了添加玉米秸秆炭的风沙土土壤呼吸速率。降雨后第一天土壤呼吸速率值最大(1.86μmol·m-2·s-1)。
其他文献
黄土高原雨养区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破坏生态环境,而且降低土壤质量,减少土壤碳固存。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因其营养价值和生态功能,在该区域生态修复和土壤质量提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苜蓿连续种植多年后会导致草地严重退化,牧草产量下降,土壤的固碳效应也会因种植年限的延长而发生变化。目前针对影响黄土高原雨养区苜蓿人工草地CO_2排放的微生物机理研究较少,本研究以黄土高原雨养区不同种植年限(2 a、9 a、16 a和18 a)紫花苜蓿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农田(
加州新小绥螨Neoseiulus californicus作为一种国际上重要商品化捕食螨,其规模化生产方式仍然为“寄主植物—叶螨—捕食螨”的传统方式。加州新小绥螨属于叶螨选择性捕食螨,可以使用替代食物花粉饲养,为降低加州新小绥螨规模化饲养的成本,人工饲料的开发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本研究以加州新小绥螨为研究对象,筛选不同营养源添加的人工饲料的配方,研究其对加州新小绥螨生长发育、生殖及对子代的影响。
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是许多农作物和牧草的重要害虫,其刺吸不仅造成产量的严重损失,而且传播多种植物病毒。因此,本研究将从植物与蚜虫之间互作的角度,利用植物产生的次生物质来防治蚜虫,并以含有不同浓度芥子油苷的人工饲料饲喂豌豆蚜,利用目前非常成熟的q RT-PCR和RNAi技术,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探讨分析豌豆蚜取食含有芥子油苷的人工饲料后,解毒酶基因表达的变化情况。取得如下主
盐胁迫通过干扰植物正常的生理生化过程使植物生长受损。植物在长期的适应过程中进化出了一系列抵御机制,其中细胞内渗透调节物的积累是植物面对逆境胁迫过程的常见反应。脯氨酸作为一种重要的渗透调节物,在植物应对盐胁迫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黑果枸杞是一种多年生灌木,同时也是典型的盐生植物,多分布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其具有抗旱和抗盐的特殊生理特性,是荒漠化防治和治理盐碱地的先锋树种。前期对不同种源黑果枸
燕麦(Avena)是我国北方冷凉地区重要的一年生粮饲兼用作物,田间杂草通过与燕麦竞争营养、光照和空间而影响其品质和产量。作物在与杂草的竞争中会释放一些影响杂草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化感物质。目前关于燕麦的化感作用国外已有研究,但国内的相关报道较少。因此,本文以5个不同燕麦(二倍体百绿1号和小莜麦、四倍体ZY003622、六倍体陇燕3号和白燕2号)为供试材料,研究其不同浓度的种子和幼苗水浸提液对5种燕麦田
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草莓大棚种植已经在甘肃形成了一个稳定而强大的产业。二斑叶螨Tetrarcychus urticae作为草莓上的优势害螨之一,更容易在温室的小气候环境中爆发成灾,对草莓生长造成严重危害。为明确在高温和长期施用农药的选择压力下二斑叶螨如何维持其种群,包括相关的生物学特性、体内解毒酶系、高温对其耐药性的变化,本试验设置了36℃、39℃、42℃3个高温对二斑叶螨分别进行2 h、4 h、
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R.solani)侵染引起的马铃薯黑痣病是目前严重影响甘肃省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土传病害,而生物防治作为最安全有效的绿色防控方法,受到了生防菌菌种资源有限和生防机制研究匮乏等因素的限制。本研究以课题组前期筛选的一株对R.solani有显著抑制效果的类芽孢杆菌QHZ11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试验(设4个处理:T1:病土(灭菌土中添加R.solani);T2:病土+普通有机肥;T3:病土+氨基酸有机肥;T4:病土+QHZ1
枸杞根腐病是发生于枸杞栽植区的一种常见土传病害,由多种致病菌复合侵染引起,严重制约了枸杞产业的发展,素有“植物癌症”之称。目前,防控的主要手段以化学防治为主。然而,化学药剂的密集使用,不仅严重破坏枸杞的风味品质,而且对人畜健康和生态环境也构成巨大威胁。因此,生物防治成为当前最符合生态优先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的防治手段之一,也是植物病害防治的重要策略。高效拮抗菌是微生物农药的重要杀菌成分,为枸杞根腐病的
本研究以石羊河流域中下游的民勤绿洲黄案滩生态系统自然恢复区为研究区,分别就2010年、2009年、2008年、2007年和2006年“关井压田区”压田土壤与邻近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了民勤绿洲“关井压田区”不同年份压田土壤与邻近农田土壤的p H值、粒径、电导率、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碳、活性碳机碳、酶活性(过氧化氢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脲酶),分析探讨了随着“关井压田”不同年份的变化对土
孢囊线虫(Cyst-forming nematode)是一类适应能力强、寄主种类多、分布范围广的植物寄生线虫,可造成重要作物的经济损失。目前,高寒草甸孢囊线虫的相关研究十分匮乏。因此,本研究调查了甘肃高寒草甸牧草孢囊线虫的发生与分布,描述了两种寄生在牧草上的孢囊线虫新种,并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豆科作物寄生性测定以及潜在分布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2018-2020年间,采用随机抽样法对甘肃天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