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终端安全评估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来源 :广东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D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应用的迅速普及,网络已经深入社会各个领域,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正面临着极大的威胁和挑战。评估信息系统的安全,确保其以一定的健壮性抵御面临的风险成为信息化时代的客观需要。网络终端是重要数据和文件存放的源头,绝大多数信息安全事件都是从终端发起的,来自网络内部终端的安全威胁已成为普遍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在信息系统安全评估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至今没有一套成熟的量化安全评估技术,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评估量化指标及算法,研究者只是分别从不同角度描述信息系统安全状况,无法完全表达影响信息系统安全的各关键点。   本论文首先对评估指标体系做了深入的分析,以评估标准为参照依据,提出了网络终端安全评估量化指标体系,以资产、威胁、脆弱性三个基本要素构建四级网络终端安全评估量化指标体系,使得在新的评估指标基础上进行的信息系统安全评估的评估结果更具客观性、准确性和可比性。其次,结合网络终端安全评估定性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的特征,着重介绍了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了网络终端安全量化评估模型。由于终端安全评估指标本身具有模糊性和定性的特点,对评估指标的综合量化评价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得出客观的终端安全评估结果。建立了网络终端安全量化评估模型,对评估指标及系统中其他风险要素进行全面地、准确地分析量化计算,得出终端安全评估值并进行等级划分,对终端安全状况、安全事件后果的严重性进行评价。随后,分析了网络终端安全漏洞扫描技术和分析比较当前主流的网络终端资源监测方法:基于Windows API资源监测法和基于WBEM资源监测法。最后,设计和实现了网络终端安全评估系统,在实验环境中给出了使用评估指标体系和量化评估模型进行网络终端安全评估的过程,并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评估结果表明,本论文提出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是合理的、可行的。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1.提出了一套网络终端安全的评估指标体系,将终端的评估项目具体量化,以量化的指标来描述网络终端的安全,减少人为的主观影响,使评估范围及程度更加全面。   2.建立了网络终端安全量化评估模型,利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量化计算评估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值,最终得出网络终端安全评估值,依据终端安全评估值的分布范围,采取相应的响应措施来保障网络终端安全。   3.基于终端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和量化评估模型,使用WMI方法,设计并实现了网络终端安全评估系统。
其他文献
作为计算机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数据存储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直接附加存储(DAS)、网络附加存储(NAS)和网络区域存储(SAN)。其中,光纤渠道(FC)、iSCSI以及AoE是网络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共享网络资源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的主要方式。但网络体系结构的不可信制约了网络资源共享的正常进行。当前存在的网络资源共享模式不
实用的网络体系结构都是层次结构,目前互联网使用的主流网络体系是TCP/IP。由于最初的TCP/IP协议栈本来就是为了窄带文本数据而开发的,但是随着全球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人们对
P2P技术是一种新兴的不依赖服务器的分布式网络模型,在对等计算、信息共享、分布式搜索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它通过系统间对等点的直接交换实现网络信息和资源的共享,
对于像新浪、搜狐,腾迅,电信互联星空以及114门户类网站,聚集了很大的人气,可以说其生存的来源是大量的用户对网站进行访问,这样,网站不仅产生了很大的用户群体,带来了很大的
与传统的电交换网络相比,波分复用(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WDM)光交换网络不仅提供了更高速的连接,还针对不同的网络应用提供了更丰富的通信方式。而Clos 网络因其规整
随着影视、游戏和虚拟现实行业的迅速发展,这些行业对新技术、新效果有了更多的追求,好的效果能带给人们更多的身临其境的感受。在影视、游戏和虚拟现实领域,基于物理的模拟
随着Internet应用日益广泛,软件系统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如何使软件系统在动态、异构的网络环境下具有自适应性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Agent作为当前研究热点,其自治性
近几年来,弹塑体形变模拟被大量应用于电影特效、游戏的变形场景、医学培训系统,仿生物学的研究及一些三维环境的展示等方面。弹塑体形变模拟目前已成为计算机图形学中比较热
随着我国能源结构的不断调整和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类清洁能源在电网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电力负载也呈现动态特性。为了在动态负荷工况下的计量更加准确,动态负荷激励信号的发生技术及电能表动态负荷工况下的误差计量技术已经引起了该领域相关研究人员和学者的极大关注。本文首先介绍了多种激励信号以及智能电能表动态特性测试、电力源种类、国内相关标准的历史及发展状况,阐述了建立动态误差测试信号模型的重要性。其次,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