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村长期贫困落后,这一基本国情直接决定着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与别的国家不同,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现代化的主体力量是农民。建国以后到1978年的近30年时间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借鉴苏联的经验,进一步探索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传统的农业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走过了一段曲折的路,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都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对目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三农”问题,消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以及实现我国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社会转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苏联的工业化理论和发展模式,是影响中国共产党农村建设理论发展的主要因素;传统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村发展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农村建设的理论来源;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以及西方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乡村建设学派理论对中国共产党农村建设理论发展的借鉴作用。第二部分: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论述了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农村建设理论的演变及其实践效果。国民经济的恢复和“一五计划”时期,包括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的认识等;1958年到1966年,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包括农业现代化、农业“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等;“文化大革命”和两年徘徊时期,对农村“左”的认识和政策等,并分别对其效果进行评价。第三部分: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建设理论的基本特点。以土地制度的变革为主轴,着力于生产关系的变革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农业服务于工业,农村发展服务于城市发展的战略,导致农村发展长期落后于城市发展,形成二元的社会结构;注重群众动员,农民是中国共产党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第四部分:中国共产党农村建设的实践效果及启示。从1949年到1957年,党和国家的农村理论政策基本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从1958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党和国家的农村理论政策脱离了中国实际,农村生产力发展缓慢而曲折。启示土地制度与土地政策与农民的利益息息相关,是农村改革的关键;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逐渐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要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上四个部分,又存在内在的联系,基本上按照理论来源、发展过程、特点以及效果启示的思路框架来展开论述,在内容和结构上解密相连,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对建国以来的农村建设理论有个比较全面地把握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