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类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膨胀、环境污染、资源紧缺、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城市特色遗失等城市问题日益凸显,我们将面临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压力,而建设宜居城市,改善人民生活环境,合理构建城市生态体系,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无疑为解决城市问题提供了一种合理的参考模式和切实可行的建设思路,因此,对“宜居城市”科学体系的理论研究,日益成为专家学者关注和探讨的热点,如何建设“宜居城市”也成为城市政府和居民密切关注的焦点。在这种研究背景下,首先,本文参阅大量文献资料,结合国内外城市建设的典型实例,对宜居城市的概念内涵、研究进展以及理论基础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总结,同时,针对石家庄目前城市发展现状,从经济、环境、资源、社会等方面入手,建立起一套全面准确、灵活客观、定性与定量充分结合的科学评价体系。其次,在对石家庄宜居城市实证分析的过程中,采用横向对比与纵向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与北京、上海、广州、太原、济南、郑州等6个坐标城市的对比分析,评价石家庄市宜居城市建设条件,总结出影响宜居城市建设的五大主导因素,即经济实力、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并阐明目前石家庄宜居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宜居城市评价指标的逐年变化,反映石家庄市宜居城市建设条件的动态发展情况,并将石家庄市宜居城市的建设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2000年以前低速增长时期、2000年加速增长时期、2002年-2003年波动增长时期、2003年以后高速增长时期。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得出以下结论:石家庄在宜居城市建设过程中,经济实力不强是主要的制约因素,生态环境是宜居城市建设的难点,文教卫生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社会保障有待进一步加强,并据此提出石家庄宜居城市建设的具体优化措施和建设途径,即要着力推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全面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继续加快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努力培植城市特色文化,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一是体系创新。本文所建立的指标体系与以往相比更加全面、客观,动态灵活性以及可操作性更强,特别是引入了坐标城市法,通过城市之间的对比分析,切实体现目标城市的发展特色和优势,从而在比较中发现问题。二是方法创新。本文打破了以往评价方法较为单一的研究模式,成功地运用BP网络分析方法,以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很好地解决了传统分析方法中人为确定权重而主观性过强的问题,又以其独特的网络结构分析方式,充分考虑不同层次之间的反馈作用,科学、准确地对城市宜居质量做出客观评价,从而为我国宜居城市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宜居质量的定量评价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