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合物胶束是近几年正在发展的一种新型纳米药物载体,是由双亲性共聚物在选择性溶剂中发生微相分离而形成的具有疏水内核和亲水外壳的自组装结构,可对难溶药物进行增溶。目前针对嵌段型聚合物的研究较多,但嵌段聚合物的合成复杂,条件苛刻,不易于大规模的生产。相比之下无规聚合物的合成简单,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前景,而相关的研究报道较少。本课题以pH响应性聚(甲基丙烯酸甲酯-co-甲基丙烯酸)自组装胶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线性溶剂化能量方程(LSER)模型;根据该模型对候选药物的高通量筛选结果,指导共聚物对三种活性药物的包覆及释放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co-甲基丙烯酸)胶束作为毛细管电动色谱(EKC)的假固定相,依次测定26种溶质在色谱中的保留行为。对保留因子对数与溶质的各个描述符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将分子间的各种作用力对药物分配的贡献进行线性拟合。结果为log k=2.27Vx+0.39R2+0.10πH2+0.33∑αH2-2.25∑βH2-2.71。聚合物胶束可对中等极性、含有不饱和双键和孤对电子、能提供质子氢类的活性物有很好的包覆效果。(2)选择含有单个-CH20H的亲脂性视黄醇(维生素A)作为第一种药物进行包覆实验。用芘荧光探针法测定不同单体比聚合物的CMC值;考察不同单体比共聚物和不同药物加入量对包封率和载药量的影响;对空白和载药胶束的粒径与Zeta电位进行测定和TEM表征。结果显示,CMC值随疏水单体比例的增大而降低;维生素A加入量为15%时,单体比为7:3的聚合物载药量和包封率可达到12.9%和81.9%。载药后胶束的粒径变大且Zeta电位的变化更负。聚合物包覆后的维生素A可有效提高药物贮存稳定性,并在模拟人体皮肤pH环境下10h内稳定持续释放出76.1%的维生素A。(3)选择含有单个-COOH的亲脂性全反式维甲酸作为第二种药物进行包覆实验。考察不同维甲酸加入量时,胶束对药物的载药量和包封率的变化。对包覆前后胶束粒径与Zeta电位进行测定、IR和包覆前后药物的DSC分析。结果表明,当维甲酸的加入量为27%时,聚合物胶束的载药量为24.8%、包封率为92.5%,载药后胶束粒径明显增大,Zeta电位更负;在胶束中,维甲酸形成二聚体并与胶束之间形成氢键使其紫外吸收发生明显的红移;包覆维甲酸胶束在模拟人体皮肤pH环境下10h内的累计释放量为63.1%。(4)选择含有多个-CH20H且空间结构较大的难溶性紫杉醇为第三种药物进行包覆实验。考察不同紫杉醇加入量时,胶束对药物的载药量和包封率的变化;并对包覆前后胶束粒径与Zeta电位进行测定和包覆前后药物的DSC分析。结果表明,当紫杉醇的加入量为21%时,聚合物胶束的载药量和包封率为18%和85.2%,载药后胶束粒径明显增大,Zeta电位更负;包覆紫杉醇胶束在模拟体液pH环境下140h内可稳定持续释放。根据LSER模型筛选结果选择的三种药物活性物均可被聚(甲基丙烯酸甲酯-co-甲基丙烯酸)胶束很好的包覆,也验证了此模型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