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生物处理技术在全世界污水处理厂的广泛应用,剩余污泥大量产生,且处理大量剩余污泥的费用也越来越高,因此剩余污泥的处理与处置问题已成为污水处理厂日益严峻的挑战。微型动物污泥减量技术虽然是一种新兴技术,各方面研究还不成熟,但由于能耗低,不产生二次污染,作为一种生态工程技术近年来受到关注。基于上述原因,本文以我国常见水蚯蚓品种——霍甫水丝蚓为研究对象,在考察了水蚯蚓特性的基础上,研究了水蚯蚓污泥减量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水蚯蚓在有填料附着时的生长情况和污泥减量效果都明显优于游离条件。实验选取溶解氧(DO)、pH、温度(T)分别进行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协同实验,得到水蚯蚓污泥减量的最佳环境条件为:DO 3mg/L、pH6.5、T22.5℃。在最佳条件下考察了水蚯蚓污泥减量效果,得到最大污泥减量率为39.71%,水蚯蚓的污泥摄食能力为0.258 g TSS/d·g L. hoffmeisteri。由于水蚯蚓摄食污泥,其代谢产物会增加废水中污染物浓度,因此应用半静态双箱模型模拟了水蚯蚓对C、N、P的吸收排出实验。通过对吸收与排出过程水蚯蚓体内污染物的动态监测结果进行非线性拟合,得到了水蚯蚓对三种污染物的吸收和排出速率常数K1、K2。比较结果得出:水蚯蚓的吸收速率常数K1略大于排出速率常数K2,说明C、N、P被水蚯蚓吸收后少量供其自身生长所需,大部分通过排泄过程排出;水蚯蚓对三种污染物的排出速率常数中TN>TP>TOC,表明水蚯蚓摄食污泥将污泥中污染物质释放到水中,其中氮的释放量最大,其次是磷,最小的是碳。同时,通过对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证明了双箱动力学模型适用于水蚯蚓对C、N、P三种污染物的吸收排出过程。基于上述研究,开发了两段式水蚯蚓泥水同步降解工艺,第一段采用接触工艺,利用水蚯蚓处理污泥;第二段按SBR运行,可以很好的对污染物质进行全面去除,SBR产生的剩余污泥回流到第一段中。经过半年的稳定运行证明了接触池的生境适合水蚯蚓的生长繁殖。当单位体积水蚯蚓量达到15g/L时,系统中形成“污染物(废水中的有机物、水蚯蚓尸体、排泄物等污染物)——微生物(活性污泥)水蚯蚓——污染物”的循环食物链,并基本达到平衡。水蚯蚓对污泥的摄食起到污泥减量作用,污泥降解率为39.6%。采用两段式水蚯蚓泥水同步降解工艺,系统COD、NH4+-N、TN、TP去除率分别达到90%、80%、70%、90%以上。试验证明该工艺既能实现污泥减量,又能实现水中各项污染物质的全面去除,使出水各项指标达到排放标准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