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世界上洞穴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旅游洞穴景区发展迅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360多个旅游洞穴景区,其中A级旅游洞穴景区有180个,年接待游客量数千万人次,直接收入数十亿元,在蓬勃发展的中国旅游产业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是,旅游洞穴景区无论是景区建设水平、旅游知名度以及游客量上,与其他类型景区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摸清我国A级旅游洞穴景区发展情况如何,空间上分布有何特征,促进旅游洞穴景区的发展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利用互联网查询旅游信息、制定旅游路线,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分享旅游体验、旅游过程等,互联网已经成为辅助游客进行旅游行为决策的工具。网络关注度研究可以将游客对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和服务等的态度和认知状态进行表达。关注度研究不区分参与者是否真正完成、体验了整个旅游过程,可以挖掘出潜在的旅游市场或者开发未触及的旅游区域。因此,对我国A级旅游洞穴景区与网络关注度空间分布的同步与错位关系研究,可从新的视角为洞穴旅游的开发、管理和宣传营销、政策的制定等提供有益的指导。论文以中国大陆180家A级旅游洞穴景区为研究对象,以海量的微博大数据为数据来源,采用标准差椭圆与重心分析、核密度分析、二维组合矩阵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从不同空间尺度对我国A级旅游洞穴景区优势度和网络关注度的空间特征和空间错位现象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中国A级旅游洞穴景区在“黑河-腾冲一线”以东地区分布广泛,从东北、华北到华东、中南、东南、西南地区都有分布。同时A级旅游洞穴景区分布不均匀,呈明显的集群分布态势,高级别景区主要集中于中国南方,即秦岭以南、云南昆明以东的广大地区,小范围成群、成块或斑点地密集分布。在空间上大致形成了“五条优势景区集聚带,三个一级优势中心,五个二级优势中心”的分布格局。不同省区之间旅游洞穴景区优势度存在较大差异,广西、湖北优势明显,10~20优势度区间的省份最多,海南、新疆优势度极低,东北和西北地区没有旅游洞穴景区分布。(2)中国A级旅游洞穴景区网络关注度最高的是长三角地区,而广大的西北部为低关注区域。总体来说,在空间上形成了“三条高关注带,两个一级关注度中心,八个二级关注度中心”的空间格局。我国各省洞穴旅游的网络关注程度差异较大,第一名广西的网络关注度约是第二名湖南的1.6倍,最低的海南仅有广西的1.26%,关注度水平处于1000~2000范围内的省份最多。(3)从全国尺度,我国A级旅游洞穴景区整体上空间错位程度不大,网络关注度在空间上的分布比景区优势度向西南方向偏移。A级旅游洞穴景区优势度重心为东经112°17′51″,北纬30°7′22″;网络关注度重心为东经112°11′57",北纬30°3′49";几何重心为东经112°24′10",北纬30°35′13",三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间错位,且纬度上的错位更为明显。A级旅游洞穴景区的景区优势度重心和网络关注度重心与几何重心相比,均偏向西南部;网络关注度重心则比景区优势度重心更偏向西南方向。A级旅游洞穴景区优势度标准差椭圆与网络关注度标准差椭圆具有一定的空间耦合特征,两者长半轴均大于短半轴,同时又并非完全重合,空间上仍存在错位。(4)从省级尺度,根据景区优势度-网络关注度的空间错位矩阵,将24个省级行政区分为5种类型:一是同步-双高区,即网络关注度和景区优势度一致,且两者均处于较高水平的地区,主要有广西、湖南、安徽、贵州、江西5个省区;二是同步-双低区,网络关注度和景区优势度一致,且两者都处于较低水平的地区,主要有河北、辽宁、重庆、北京、新疆、海南6个省区;三是同步-中间区,网络关注度和景区优势度一致,且两者都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的地区,主要有四川、云南、福建、河南4个省区;四是错位-正向偏离区,网络关注度和景区优势度存在错位,网络关注度水平高于景区优势度水平的地区,主要有陕西、浙江、吉林、甘肃4个省区;五是错位-反向偏离区,指网络关注度和景区优势度存在错位,网络关注度水平低于景区优势度水平,主要有湖北、广东、山东、山西、江苏5个省区。(5)从景区尺度,我国A级旅游洞穴景区优势度与网络关注度有一定的空间关联性,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错位现象。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中,大部分A级旅游洞穴景区分布在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中,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景区位于第二象限和第四象限。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的结果,利用简化的二维组合矩阵,将180个A级旅游洞穴景区划分为4种类型:高优势-高关注景区,包括连州地下河、太极洞、腾龙洞等61家景区;低优势-高关注景区,包括怀阳古洞、青龙洞、望天洞等34家景区;高优势-低关注景区,包括古佛洞天、玉龙洞、云霞洞等24家景区;低优势-低关注景区,包括长城溶洞、神仙洞、白云古洞群等61家景区。基于上述研究结果,今后旅游洞穴的开发和可持续发展可注意以下几点:(1)进一步优化旅游洞穴景区开发的空间格局。充分利用初具规模的优势景区集聚带和高关注带,整合区域洞穴旅游资源,打开洞穴旅游市场,形成合理的洞穴旅游开发格局。(2)实行洞穴旅游的区域合作和差异化发展。重点建设双高类型的区域和景区;有选择地深入开发高优势度-低关注度类型的地区和景区;慎重开发双低类型的地区和景区。(3)强化旅游洞穴景区的宣传营销。积极利用互联网传播平台,尤其是微博、微信、空间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营销,培育新的关注度中心。(4)与旅游洞穴景区的周边资源整合发展。联合周边其他类型景区,通过资源组合和互补,实现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