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的国家祭祀,远溯中国古代约定俗称的传统,近承元明以来的规制,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趋于完善、成熟和定型。本文所指的“国家祭祀”,主要是以皇帝祭祀为核心的所谓之“国家级”祭祀。本文的研究时段是从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前开始,直到清朝灭亡的有清一代历史。清代的国家祭祀作为一种礼仪制度,从本质上讲,是国家统治赖以依托的象征形式。本文以会典、文献通考等典制史料为纲,结合起居注、上谕、奏折、实录、圣训等档案资料,对清朝的国家祭祀制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察。中国古代祭祀礼仪制度代有损益,清承明制,清朝国家祭典是在保留满族传统祭祀礼仪制度的基础上,进而吸收中原祭祀礼仪,逐步形成适合清朝自身的祭祀礼仪制度。本文旨在通过清代国家祭祀具体制度的演变过程来看清代国家的发展脉络,其中涉及清代国家祭祀与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相互关系,另外还涉及国家祭祀的思想基础,礼法关系在祭祀礼仪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本文分几大部分进行论述,首先,考察了清代国家祭祀的主要内容和政治思想内涵,以及堂子、郊祀、太庙、历代帝王庙和孔庙等重要祭祀活动的基本实行情况和其演变流程;其次,考察了清代国家祭祀的具体管理和运作程式,其中包括:祭祀神位的设定,祭祀日期的选择,祭器、祭品和祭服的管理,祭祀乐舞,斋戒、祝版和官员陪祀的管理;最后,考察了清代国家祭祀在国务活动中的地位和功能。从此可以看出,清代国家祭祀发展、完善及其走向衰落,是与清朝不同时期的统治形势密切相关的。研究作为仪式载体的国家祭祀,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以皇权为首的政治统治模式,祭祀作为一种礼仪制度,是统治阶级用于巩固其统治的一种外化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