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棘核DNA含量与杂交种起源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甘肃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yanggh1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不同地区沙棘属的两个推测的杂交物种[棱果沙棘(Hippophae goniocarpa)和江孜沙棘(H.gyantsensis)]及其亲本[中国沙棘(H.rhamnoides subsp.sinensis)、肋果沙棘(H.neurocarpa subsp.neurocarpa)与云南沙棘(H.rhamnoides subsp.yunnanensis)、密毛肋果沙棘(H.neurocarpa subsp.stellatopilosa)]为研究对象,使用目前比较成熟的技术——流式细胞术,对其核DNA含量进行逐一测定,旨在揭示杂交种与亲本核DNA含量的差异,以核DNA含量差异为据推测杂交种的成因、生态适应等;同时比较采自不同地区的同一沙棘属种核DNA含量的种内差异,分析不同地理环境(海拔高度及纬度分布)对核DNA含量产生的影响。实验结果及结论总结如下:(1)棱果沙棘(H.goniocarpa)核DNA含量约为2.95±0.08pg,其亲本中国沙棘(H.rhamnoides subsp.sinensis)核DNA含量在2.54±0.09pg到2.66±0.12pg之间,肋果沙棘(H.neurocarpa subsp.neurocarpa)核DNA含量为3.15±0.19pg到3.49±0.06pg,棱果沙棘(H.goniocarpa)核DNA含量位于其亲本之间,One-way ANOVA分析表明,杂交种与亲本核DNA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表明棱果沙棘(H.goniocarpa)可能是新形成的物种。(2)江孜沙棘(H.gyantsensis)核DNA含量平均值为3.55±0.10pg,其亲本采自云南中甸和西藏鲁朗的云南沙棘(H.rhamnoides subsp.yunnanensis)核DNA含量分别为2.63±0.13pg和2.65±0.12pg,采自西藏邦达、左贡和四川德格的密毛肋果沙棘(H.neurocarpa subsp.stellatopilosa)核DNA含量分别为3.30±0.06pg,3.22±0.13pg和3.29±0.07pg,江孜沙棘(H.gyantsensis)核DNA含量超过亲本种,且差异极显著(P<0.01),表明江孜沙棘(H.gyantsensis)则可能是成熟而稳定的杂交物种。(3)采自不同地区的六个沙棘属物种:棱果沙棘(H.goniocarpa)、中国沙棘(H.rhamnoides subsp.sinensis)、肋果沙棘(H.neurocarpa subsp.neurocarpa)、江孜沙棘(H.gyantsensis)、云南沙棘(H.rhamnoides subsp.yunnanensis)、密毛肋果沙棘(H.neurocarpasubsp.stellatopilosa),大多数物种种内核DNA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只有肋果沙棘(H.neurocarpa subsp.neurocarpa)和江孜沙棘(H.gyantsensis)中,分别采自青海玉树和西藏江孜县的种与采自其余地点的种种内核DNA含量差异显著,说明环境条件(海拔高度及纬度)对沙棘属植物核DNA含量影响不显著,但也有例外。
其他文献
河床式水电站厂房水头较低,而单机流量很大,厂房结构包括上游挡水墩墙、下游挡水墩墙、流道,主厂房上部结构、副厂房上部结构等。水电站厂房是水利枢纽中的主要建筑物之一,也是把
法医昆虫学是利用昆虫学知识对尸体的死亡时间、死亡地点、死亡原因及其他事实真相进行分析判断。推断死亡时间主要是依据尸体上昆虫的群落演替、形态变化以及发育历期来确定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作为一种颇具竞争力的坝型,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得到了广泛应用,其筑坝技术正向着更高、更难的方向发展。随着我国水电开发的重点逐步转向西部高山峡谷地带,坝址
近年来,随着水利工程建设条件的越趋复杂及不断朝高大型方向发展,高边坡安全稳定问题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边坡在开挖过程中以及工程建成后的长期运行中,其安全稳定性对于水利水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