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磨刀门河口在珠江八大口门中率先面海,因而其演变必然受到海洋动力的影响,波浪动力的作用尤为突出.依据盐度、流速、含沙量和表层沉积物等实测资料和历史海图资料,该论文就磨刀门拦门沙的水沙动力特性和沉积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磨刀门河口已具河流一波浪型河口的性质,在波浪动力的塑造下,磨刀门拦门沙其纵横比小,即纵向尺度较短,横向尺度较长,且顶部水深浅,显得异常陡峻.高耸的拦门沙一方面对径流下泄起着阻碍作用,造成上游河段水位雍高(大洪水时易出现决口分汊现象),大量的径流只能通过水体表层向外海排泄,在越过拦门沙顶后有跌水效应,下泄流加速排向外海;另一方面也阻挡着外海的高盐陆架水向里侵入,在夏季大潮期间盐度大于30的高盐水始终未能越过拦门沙.同时,在拦门沙河段,水流分层现象十分明显,即表层流速相对较大,底层流速却很小,使推移质泥沙难以向下游搬运,又使底层悬沙沿程不断沉降,造成拦门沙河段的泥沙淤积.因此,磨刀门河口除拦门沙以外,大范围沉积的泥沙是由表层下泄流所搬运,其颗粒较细,主要以粘土质粉砂和粘土为主.由河流搬运而沉积下来的泥沙,在东南向波浪的作用下,又有一个再搬运的过程,从而使河口地形不断被改造,其演变规律为:拦门沙东侧浅滩发生侵蚀后退,其侵蚀下来的泥沙,一部分发生横向搬运,使浅滩加积淤高,并使滩脊走向从顺水流方向往垂直水流方向进行改造,另一部分泥沙则由沿岸流搬向拦门沙及其西侧浅滩;拦门沙体在大洪水年份表现为向海淤进,滩顶高度降低,非洪水期则为向陆后退,滩顶淤高(因拦门沙具岬角效应,波能辐聚,波高可比外海入射波高增大一倍),且泥沙有粗化现象,分选较好,波浪作用还使拦门沙河段的潮流发生向西偏转,潮流流向成西北一西南向的扇形,使拦门沙上较细的泥沙向西输移;在波浪的作用下,沿岸泥沙最终被转运至拦门沙西侧浅滩,总的表现为堆积后退,即西侧浅滩在后退的过程中,滩顶加高,尤其是两翼不断淤长,当该浅滩后退并岸时,在其前部又会出现新的水下浅滩,交杯一、二、三、四沙由此而生,未来还会有五沙和六沙等.可以预见,随着这一进程的不断延续,拦门沙及其沉积中心必向西转移,磨刀门深槽的入海方向亦会由目前的东南方向变为向正南或西南方向偏转(即向波浪的下风方向偏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