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慈善事业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未来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公民的个人慈善作为慈善事业的一个重要分支,不仅可以提供稳定的慈善资金来源,并且可以提供大量的志愿服务,更体现出了现代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是开展公民道德建设的最佳载体。首先,公民的个人慈善可以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特别是在紧急性救灾的时候,民间的个人捐赠对于缓解政府财政压力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其次,在基尼系数已经超过国际警戒线的中国,公民的个人捐赠作为“第三次收入分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的贫富差距。再次,一个国家公民积极的参与慈善活动,是公民社会走向成熟的基本条件,并且可以为慈善事业提供大量的志愿服务。在美国,历年的慈善捐赠总额中大约有75%来源于个人捐赠,慈善捐赠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中国公民的个人捐赠现状不容乐观,2008年是中国个人捐赠比例最高的一年,捐赠额度也只占到慈善捐赠总额的23.4%,企业捐赠仍然是中国慈善事业的捐赠主体。因此,中国个人慈善事业的发展显得任重而道远。近些年来,中国慈善事业丑闻频发,从2004年四川省“希望之声”慈善公益演出开始,本意是通过义演为希望小学筹集善款,由于部分明星的高额出场费,最后反而赔了100多万。2007年“中国母亲”胡曼丽的敛财事件,她以孤儿名义聚敛钱财,借慈善事业企图达到个人的名利双收。2008年汶川地震,中国红十字会有名的“万元帐篷”,以及部分地区官员利用职务之便竟然将捐款截留然后私分。2010年章子怡身陷“诈捐门”事件,中国红十字会的“万元餐费”事件。直到2011年,“郭美美事件”将中国的慈善事业推到风口浪尖,“郭美美事件”不仅引发了一场关于慈善捐赠的大讨论,也导致中国红十字会信誉一败涂地,并牵连到其他的慈善组织的公信力问题。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经历着一场又一场的捐赠风波,公民的慈善热情锐减,连续数月红十字会再也收不到民间捐款,甚至征集不到义务献血的志愿者。人们一边怀揣着回报社会、帮助他人的想法,另一边却是对慈善组织的不信任,找不到信任的捐赠途径,因此最终无法实现慈善理想。中国的慈善事业正处在关键的转型期,由于相关慈善立法和制度的不完善,导致慈善事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诸多问题,例如慈善组织的公信力缺失、公民慈善意识不够、对慈善的实施效果不满意等各种问题。慈善事业在未来能够得以发展壮大的重要驱动力在于公民的个人慈善,所以探索如何开发个人慈善,了解影响公民慈善行为的因素是那些,这对于慈善事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普通公民的慈善行为对慈善事业的发展有着意义深远的影响,它是推动慈善事业稳定而持续发展最为关键的因素。人们的慈善行为可以解释为是一种受利他主义影响的自愿行为。但社会学所提出的“社会人”概念,不仅关注慈善行为可以为社会带来的价值,同时也关注作为“社会人”中包含的“理性人”的部分,其慈善行为也要为自身带来某些价值。所以,研究影响公民慈善行为的因素,是为了促使慈善行为的发生,推动慈善事业更好的发展。本文以研究影响中国公民慈善行为的因素为切入点,运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和信任理论,从文化、制度、经济、信任四个方面深度分析了制约和影响公民慈善行为的因素,并运用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初步介绍了中国公民慈善行为的发展和不足,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本文共有六章:第一章:绪论。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梳理了国内外学者有关慈善行为影响因素的文献资料,以及本文的主要内容,采用的研究方法、结构框架及创新点。第二章:主要概念及相关理论。对本文中出现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对相关慈善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做了详细的阐述。第三章:影响公民慈善行为的实证分析。本章把影响公民慈善行为的因素分为为文化、制度、经济、信任四类,并把各类别因素细化为多个子因素,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根据统计分析结果得出各因素与公民慈善行为之间的相关性和影响程度。第四章:影响公民慈善行为的个案研究。通过对几个典型案例的深度访谈,可以进一步深度了解公民慈善意愿和慈善行为的影响因素。第五章,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得出各因素对公民慈善行为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机理。第六章:提出激励中国公民慈善行为的建议。根据国情找到适合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本土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