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儿童福利政策研究——基于历史发展的视角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j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儿童问题已是当今社会高度重视的问题,更是关系一个国家发展的战略性问题。为所有儿童提供一个使他们最大程度实现自我和社会参与的健康成长环境,是儿童福利的核心部分,而能够实现上述目标的政策保障则是儿童福利政策。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政府日益重视儿童工作和福利体系的建设,儿童福利政策也在实践探索中稳步前进。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儿童福利政策的演变历史可以发现,国家和社会已经认识到儿童福利对儿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且在政策层面上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儿童福利体系,但仍存在不完善之处,一些基础的关键性问题依然存在,它们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儿童福利政策多元化、社会化的发展。本文通过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儿童福利政策的历史演变、发展规律及现状,揭示当下我国儿童福利政策存在的不完善之处并提出几点政策性的建议,希望对日后制定和实施中国特色的儿童福利体系提供一定的参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儿童福利政策历经1978-1990年我国儿童福利政策的恢复与重建、1990-2010年我国儿童福利政策的迅速发展、2010年至今我国儿童福利政策的重大突破等阶段,逐渐由补缺型福利向适度普惠型发展型福利转变。我国儿童福利政策纵向上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体系,在横向的政策内容则涵盖了儿童的权利保护、医疗健康、教育、抚养、困难救助等方面。但是在政策理论、政策体系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基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我国儿童福利事业发展所处的阶段,构建完善的儿童福利政策体系必须转变观念、加强理论研究、完善政策体系、理顺管理机制。
其他文献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主要依靠物质投入的传统发展方式,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发展的技术含量不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水平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但是
当代社会,“文化”日渐成为一个凸显的焦点领域。文化全球化通常被理解为文化的全球性交往,是经济全球化的“副产品”。文化是人们生存生活的诉求与表达。文化全球化不是经济
孤残儿童是社会上最困难、最弱小的群体,孤残儿童的福利和保障是儿童福利的基本内容。孤残儿童社会政策对保障孤残儿童的权利,满足孤残儿童的需要和促进孤残儿童身心健康具有
平等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指向和内在追求。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一部专门论述“平等”问题的著作即没有“小写字母”的关于平等问题的文本,但马克思恩格斯平等理论却是马克思
学位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本文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重点研究如何推进民族地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于学习、贯彻和落实
近年来,随着国际环境深刻变化,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国家间文化软实力的较量变得日益多样化且更加复杂,意识形态领域的竞争也日益明显。我国党的十八大之后,我国的主要矛盾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和私营经济的发展,私营企业主阶层不断壮大,其自身综合素质、经济实力、社会影响均在不断提升和扩大,继之其政治诉求日益增强,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