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一篇关于学生文化问题的质的研究报告。 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在于传授知识,使学生接受主流文化,促进其社会化。在这个过程中,有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并不能被学生所接受,彼此还产生了一定的不协调和冲突。这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学生文化的存在。学生文化是学生群体从儿童世界过渡到成人世界的阶段性产物,它对学生的社会化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但是,学校和教师并没有正确了解和对待学生文化,而是一味地加以忽视、否定或扼杀。 国外早在上世纪中期就对学生文化的性质、内容、特点和成因进行了大量研究,反映了各国的不同情况。我国对学生文化的关注较少,研究起步较晚,仅仅从理论上做过一些总体概括性的探讨,难以反映出本国学生文化的具体情境性、时代性和地域性面貌。上海市在加快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其社会生活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产生了许多新问题。学生的生活方式也相应发生着变化,并对学校教育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新挑战。为此,深入研究与恰当认识学生文化,有效引导其沿着社会的主流文化发展轨道健康发展,是一项崭新的教育研究课题。同时,以质的研究方法来探讨情境性、具体化的学生文化问题,是教育研究方法论发展的新要求。 鉴于此,本人以学生文化为主题开展了质的研究。本文首先认为,学生文化是某个或某些学生群体所具有的独特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构成的生活方式,其形成原因除了学生自身外,与社会环境、家庭、学校教育和同辈群体的影响有关。进而,本文以上海市的一个初中班级为个案,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着眼点,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运用质的研究方法深入情境,从师生关系、同辈群体交往、与父母的相处、学习态度、娱乐活动、理想观和社会感等层面,详细描述和解释了一群普通工人子女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本文真实反映了学校教师和家长所不了解的许多学生情况,并自下而上地归纳出上海初中生的文化特色,提出正确对待学生文化的态度和策略,为学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此同时,使质的研究方法得以提升,并使学生文化的研究走上一条体现时代风格和地域特色的本土化道路。 本文指出,这些初中生们善良朴实,热爱学习,信息量大,见多识广,有创新意识,敢于挑战权威,关注社会发展,具有主人翁意识,体现了上海的城市精神,值得赞扬。他们追求学习乐趣和轻松心态,渴望与人平等交流,有建设家乡、完善自我的社会责任感,这些都使学生文化印上了都市文明的烙印。可以看出,学生文化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它不与主流文化背道而弛、相互对立,而是有益的、必要的补充。学生文化是一种不断生成和发展的生活方式,它反映了学生不断涵化和濡化的历程。之所以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有些评价和认识不准确,就因其站在成人的立场上忽略了学生作为儿童的天性和特点,没有全面了解学生,体会不到学生生活中的乐趣和需求。这是违背教育初衷的。 本文认为,学校教育应理解和接纳学生文化,尊重和欣赏学生,关注和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打通书本知识和生活知识之间的通道,寓教于乐,使学生寓学于乐,提高其社会选择和适应能力,与时俱进地做可爱的小上海人。而且,教师应转变观念,增强自身的时代敏感性,及时、恰当地调整教育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多角度评价学生,发掘每个学生的智能强项。与学生一起积极建设班级文化,为学生提供健康、多彩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文化沿着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主流文化所代表的先进文化方向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