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垂体催乳素瘤(Prolactin-producing tumor或prolactinoma,简称PRL瘤)是内分泌系统较常见的疾病之一,且发病人群以青壮年为主,主要表现为闭经、泌乳及巨大瘤体对周围组织(如蝶窦、视神经和下丘脑等)的压迫症状,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有关PRL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以至于临床上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还存在一些困难。本文通过证明垂体PRL瘤原发于腺垂体的可能性、检测垂体局部自分泌/旁分泌性生长因子在垂体前叶细胞中的表达与作用、及初步探讨垂体PRL瘤形成过程PRL基因高表达的分子机制等三方面的研究,旨在揭示垂体PRL瘤形成的部分机制,从而为最终阐明垂体PRL瘤的病因和发病机理,以及临床诊断与治疗垂体PRL瘤等提供一些理论与实验依据。 第一部分的工作,我们建立了移植另一异体垂体于SD大鼠肾囊内的动物模型(即每只大鼠除具有本身的原位垂体外,肾囊内另移植入一异体垂体,下称垂体异体移植大鼠),用17-β-雌二醇(estradiol,E2)处理60d和120d后,经整体、组织学、细胞超微结构等三个水平的形态学观察,以及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细胞内PRL基因表达等方面的实验研究,证明了垂体PRL瘤原发于腺垂体的可能性;随之在第二部分工作中我们采用垂体前叶细胞原代培养及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y,LSCM)扫描、分子杂交等方法进一步探讨了垂体局部的某些自分泌/旁分泌性生长因子对垂体前叶细胞增殖活性和PRL基因表达的影响,以及在E2体内、体外作用期间,PRL基因、转化生长因子α(transforming growth faotor α,TGFα;其功能之一可促进细胞增殖。)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l;其功能之一可抑制细胞增殖。)基因表达水平的改变;第三部分,我们首先采用PCR-SSCP和DNA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