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襄樊地处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游,距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襄樊地处鄂、豫、川、陕四省结合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它北通中州,南连两湖,西带秦蜀,东引吴越,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至今襄樊仍是南北交汇的枢纽之地,水陆交通便利。同时它又是中原文化与南方楚文化交汇之地,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1986年襄樊市被列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作为承载着古老文明的历史文化名城,襄樊市辖区遍布珍贵的历史建筑遗迹,地下、地上文物极为丰富,古城风貌特征突出,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
襄樊传统建筑类型丰富,数量庞杂,为研究襄樊地区传统建筑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和条件。在研究其建筑特征和发展规律的过程中,笔者主要采用系统理论分析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本课题进行探讨。即在对大量历史建筑实地调研,并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襄樊传统建筑进行系统整体的分析和研究,并通过对襄樊地区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历史建筑的对比分析,发现存在其中的异同和内在规律,进一步把握襄樊传统建筑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弄清其保存现状,为今后襄樊地区传统建筑进一步研究和保护工作打下基础。
本文通过研究地理气候,文化传统,历史的发展变迁对襄樊官式建筑和民式建筑在总体平面布局、单体建筑型制、建筑艺术形象、建筑技术要素以及建筑装饰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归纳总结出襄樊历史建筑的特征,并得出:襄樊地区官式建筑和民式建筑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发达的商业对襄樊地区历史建筑的平面布局及其艺术特征产生巨大的影响;襄樊地区清代建筑和明代建筑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襄樊地区历史建筑是南北文化融合交流的结果等结论。
论文最后全面归纳总结了襄樊地区历史建筑的典型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认为对历史建筑的全面了解和研究是传统建筑文化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基础,并针对襄樊历史建筑的保存现状提出了有特色的保护和发展对策和具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