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次贷危机的爆发,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危机过后,学术界和监管部门发现金融机构各自之间的业务往来,使得金融系统形成一个复杂紧密的网络,银行之间的关联成为了风险传染的渠道,因此学术界和监管部门都将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重点对象由“太大不能倒”开始转向了“关联太紧不能倒”。银行关联主要分为银行间债务所导致的直接关联和持有共同资产、共同贷款所导致的间接关联。就中国而言,由于不允许混业经营,银行不存在持有共同资产的情况,这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银行的间接关联,因此学术界和监管部门对银行的直接关联更为注重。但近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深入,银行贷款竞争的不断加剧,银行通过共同贷款建立的间接关联变得越来越紧密。行业贷款配置是银行贷款配置的顶级层次,并且银行在行业贷款配置上还存在着相互跟随的“羊群效应”,所以,如果不针对共同行业贷款所导致的间接关联进行监管,那么这种关联很有可能成为风险传染的重要渠道,引发潜在的系统性风险隐患。因此研究共同行业贷款关联对维护金融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本文研究共同行业贷款关联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首先,对有关系统性风险和共同贷款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并从理论角度阐述了共同行业贷款关联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主要影响机制。然后,基于我国16家上市银行和沪深300银行指数2010—2018年的股票收益率数据,运用GARCH-时变Copula-CoVaR方法测度上市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包括系统性风险贡献和系统性风险敞口两个方面,并对两个方面系统性风险指标的截面特征和时序特征进行分析。接着,基于2011—2018年半年度的银行行业贷款数据,借助降模方法和欧几里得距离方法得到初始关联网络,再通过最小生成树方法滤去初始关联网络中多余的信息,构建银行共同行业贷款最小生成树网络,测度了网络中上市银行节点的接近中心性,以此来衡量共同行业贷款关联程度。最后,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包括系统性风险和共同行业贷款关联程度、银行个体特征变量、宏观经济变量的面板模型,实证研究共同行业贷款关联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在系统性风险截面特征方面,国有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贡献较高,系统性风险敞口最低,向外溢出风险和抵抗外来风险的能力较强,除国有银行外,系统性风险贡献和系统性风险敞口跟银行类别没有明显关系。部分全国股份制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贡献较高。少数银行具有较高的系统性风险贡献和系统性风险敞口,向外溢出风险能力强,抵抗外来风险能力弱,在受到外界冲击后,由于其抵抗风险能力比较低,容易陷入困境(如破产)当中,又因为其有较强的风险溢出能力,陷入困境后会向整个银行系统溢出风险,从而加剧系统性风险。在时序特征方面,系统性风险贡献和系统性风险敞口都呈现出顺周期性。相比其他银行,2015“股市波动”对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系统性风险敞口的影响更大,极大的削弱了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抵抗外来风险能力。(2)国有银行在共同行业贷款最小生成树网络中有明显的聚类现象,联系比较紧密。招商银行和浦发银行的接近中心性比较大,与其他银行的关联程度高,为共同行业贷款最小生成树网络的核心节点。国有银行虽然资产规模和贷款规模比较大,但在网络中不是核心节点,说明在共同行业贷款最小生成树网络中,“太大”并不代表“太关联”。(3)共同行业贷款关联对银行系统性风险贡献有显著正向影响,共同行业贷款关联提高了银行向外溢出风险能力,处于困境的银行会通过共同行业贷款关联这个间接渠道将风险传染给银行系统,引发系统性风险,这使得该银行在系统性风险中更“重要”。共同行业贷款关联对银行系统性风险敞口有显著正向影响,共同行业贷款关联削弱了银行抵抗外来风险能力,在危机时期,银行系统会通过共同行业贷款关联这个间接渠道将风险传染给单个银行机构,加剧系统性风险,这使得该银行在系统性风险中更“脆弱”。共同行业贷款关联对银行系统性风险敞口的影响要大于对系统性风险贡献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