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研究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K-ras、BRAF、PIK3CA基因突变情况,探讨K-ras、BRAF、PIK3CA基因突变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同时为临床建立一种快速、经济、准确可靠的检测基因状态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取2010年7月至1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手术治疗的37例结直肠癌患者的术后肿瘤组织及其中27例患者的术前外周抗凝静脉血。试剂盒法提取外周血基因组脱氧核糖核酸(DNA),而肿瘤组织经石蜡包埋后,用手工显微切割技术及试剂盒对蜡块标本基因组DNA进行提取,然后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基因测序等步骤对K-ras基因第1外显子的12、13密码子,BRAF基因的第15外显子,PIK3CA基因的第9、20外显子进行基因状态检测,结合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另取8例痔疮患者PPH术后的组织标本测序作为对照。结果:(1)在37例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中, 4例存在K-ras基因第1外显子12密码子的突变,突变率为10.8%,未检测到13密码子的突变;PIK3CA基因突变2例,突变率为5.4%;未检测到BRAF基因V600E位点的突变,均为野生型,突变率为0%;3个基因的总突变率为16.2%。(2)检测的27例外周静脉血中,未发现K-ras、BRAF、PIK3CA基因突变病例,突变率均为0%。(3) K-ras基因突变类型均为GGT突变为GAT,为杂合型突变。2例PIK3CA基因突变患者中,1例是第Exon9A1634C(E545A)的突变,另1例是第Exon20 A3140G(H1047R)的突变类型。(4)PPH术后标本8例对照均未发现三个基因的突变。(5) K-ras、PIK3CA基因突变率与结直肠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部位、病理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等无明显相关。结论:(1)手工显微切割加试剂盒法从蜡块中提取肿瘤组织DNA的质和量能满足临床基因突变检测的需要。(2)K-ras、PIK3CA基因突变是结直肠癌中的常见生物学事件,可能参与了结直肠癌的发生,而BRAF基因突变可能不是结直肠癌发生的主要分子机制。(3)K-ras基因突变主要发生于第1外显子的12密码子,突变类型以G>A为常见。(4)Exon9和Exon20是PIK3CA基因两个主要的突变热点。(5)本研究未发现与K-ras、PIK3CA基因突变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需要进一步的研究。BRAF基因在结直肠癌中的突变模式、确切突变率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