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作品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学术界和中学语文教育界关注的热点。立足于“发展健康个性,培养健全人格,形成自由精神”这一文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注重整体性教学思维、教育理念的更新,本文着重对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策略进行思考与探索。在有选择地吸收接受美学、现代阐释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新理念和鲁迅作品的独特品格,提出了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三个策略:动态生成策略、多元解读策略、整体观照策略。以突破长期以来中学鲁迅作品教学过分意识形态化、简单化、机械化的局面,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鲁迅,接受鲁迅”。 动态生成策略建立在接受客体——文学文本的召唤性和接受主体(本文特指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的基础上。鲁迅作品的多义性和生成性特质,使教师和学生对鲁迅作品意蕴的理解和把握不是也不可能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一个开放的、建构的、动态生成的过程,是随着接受主体的生活经验、认知结构、审美需求、接受水平的提升而不断深入的过程。换句话说,是文学作品的召唤性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我们在鲁迅作品教学中,必须采取动态生成策略,做到重点突出,循序渐进。 鲁迅作品的开放性和接受者“期待视界”的差异性决定了多元解读的必然性。多元解读策略要求在教师、学生、文本多维互动的对话中,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在个性的张扬与心灵的碰撞中,深入地、多角度地理解、感悟鲁迅作品。以克服教师为主宰的一元化解读与工具性解析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独特个性和艺术想象力的束缚。 审美意象的广泛互涉性(互文性)、不同文本主题间的相互关联暗和现象是鲁迅作品独特而显在的风格。因此,整体观照策略强调:不能以孤立、静止的观念看待鲁迅作品,而要保持一种宏观的、整体的、比较的眼光,在互涉文本的整体比照和相关性的阐释中,把握鲁迅作品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文学元素。 这三个教学策略既各自独立,又彼此关联、互相渗透。而贯穿整个中学鲁篡硕士学位论文MASTER’5 TH卫515迅作品教学的核心是“动态性”。“动态性”取决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性、鲁迅作品的独特品格和文学接受的特殊规律。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对鲁迅作品的理解和接受都不可能是终极性的,只能是一个长期的动态性的生成过程,是师生不断交流、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是作品不断丰满化、教师不断丰富化、学生不断充实化的过程,是学生与鲁迅发生逐渐深入关系的过程。关键词:鲁迅作品教学策略动态生成多元解读整体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