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不仅是国家的未来,同时还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切实保护儿童的生命安全、创造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应该成为全世界不同国家共同努力地方向。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虐童”事件已不再是典型个案,依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报道,“虐童”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时有发生,“虐童”已经发展成为威胁世界儿童生存的严重问题之一。已有的研究显示“虐待”儿童的后果非常严重,“虐待”很有可能会导致受虐儿童在认知和情绪方面的发展落后于正常儿童,会使儿童遭受严重的身体和精神创伤,进而直接导致儿童认知方面的缺陷,并引起个体行为偏差,甚至会误入歧途。“虐童”,是一个全世界范围的社会问题,西方国家关注的较早,多年研究及实践的积累,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反虐童”法律保护体系、公共部门保障救助体系、社会多方参与体系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方法。为保护儿童免遭“虐待”建立了屏障,为已经遭受“虐待”的儿童提供了救助渠道。反观我国,由于东西方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存在着巨大的观念差异,在我国关于“虐童”的界定还不是很清晰。中国传统文化中“子不教,父之过”、“棍棒之下出孝子”的理念,严重制约和影响着中国人对“儿童权益”的认识,儿童的主体性常常被忽略,儿童往往以家庭的附属品形式存在,这就直接导致了“虐童”事件在我国很多时候被等同于“家庭内部事件”,并具有了“隐蔽性”的特征,最终导致了我国“虐童”事件:事前难以被发现、事中难以被制止、事后受虐儿童难以被救助的结果。在我国,由于“虐童”问题的法律规制不够明确、公共部门因缺少法律和政策依据无法完全有效的介入“虐童”事件、社会组织参与度较低等原因,造成了“虐童”事件频发的现状。本课题试图通过分析我国“虐童”的现状,归纳我国“虐童”事件的特点,依托人权理论、社会公正理论,研究我国现有的关于保障儿童权益、救助受虐儿童的理论和实际做法,总结我国当下在应对“虐童”事件、构建“反虐童”救助体系方面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不足,通过学习国外“虐童”问题的相关理论,借鉴其应对“虐童”事件的实践经验,为我国“虐童”事件的有效防控及“反虐童”救助体系的构建提供思路,从而减少儿童受虐事件的发生,使儿童的权益得到真正的全面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