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恶性肿瘤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常见疾病。许多恶性肿瘤患者由于精神及疾病对机体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常导致血中儿茶酚胺浓度升高,使血液流变性发生变化,血液粘滞度增高,并与其预后和血栓形成的风险相关。本课题以胃癌、食道癌、直肠癌等消化道恶性肿瘤病人为观察对象,观察麻醉手术期间及术后早期患者血液流变性的变化,分析围术期患者血液流变性变化的机制,提出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调节血液粘度,预防高粘滞血症并发症的时机。
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行择期胃癌、食道癌、直肠癌病根治手术的患者32例,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40~60岁,无明显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肺部疾病,无贫血等影响血液流变性的因素,吸烟者戒烟一周以上。所有患者采用全身麻醉。诱导用药:咪唑唑仑0.04mg.kg-1、芬太尼2ug.kg-1、丙泊酚2mg.kg-1、维库溴铵0.1mg.kg-1依次静脉注射快速诱导,行气管内插管,用Ohmeda 80型麻醉机控制呼吸。麻醉维持:持续泵入丙泊酚50~150ug.kg-1.min-1、瑞芬太尼0.05~0.2ug.kg-1.min-1、维库溴铵1ug.kg-1.min-1维持麻醉,并根据血压和心率变化调节剂量。术中输液统一应用乳酸林格氏液及6%的羟乙基淀粉,比例为1:1,以12~15ml.kg-1.h-1的速度输入。凡术中出血量大于300ml患者为排除对象。所有患者分别在麻醉前、麻醉后30min、术毕时、术后24h、48h、72h经肘静脉各采血5ml,经肝素抗凝,在4h内用毛细玻璃管法测血沉(ESR),高速离心后测得红细胞压积(Hct),用全自动血液流变快测仪测定高切全血粘度(Hηb200.s-1)、低切全血粘度(Lηb3.s-1)、血浆粘度(ηp)。再将Hηb、Lηb、ESR、Hct输入FASCO-3010血流变分析软件后,自动换算出全血还原粘度(ηr)、红细胞聚集指数(EAI)、红细胞变形指数(EDI)、红细胞刚性指数(ERI)、血沉(ESR)等血液流变学指标。
结果:1、麻醉手术前患者Hηb、Lηb、ηr、ηp、ESR与正常值比较显著升高(P<0.01)。2、麻醉期间,患者Hηb、ηb、ηr、ηp、Hct、ESR、EAI、ERI均降低,其中Hηb、Lηb、ηr、ηp、Hct、ESR与麻醉前比较明显降低(P<0.05或P<0.01)。3、术后早期各血液流变学指标逐渐升高: (1)Hηb、Lηb、ηr、ηp、ESR、EAI至术后72h时超出正常值范围; (2)EDI在术后24h~72h明显降低(P<0.05)。
结论:1、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在麻醉手术前存在明显的血液流变性变化,表现为血液粘滞性增高;2、麻醉手术期间血液流变性指标降低,血液粘度降低;3、术后早期患者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粘度等血液流变学指标逐渐升高,红细胞变形指数明显降低,对保持微循环灌注和避免术后早期血栓形成十分不利。本课题结果提示临床对于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早期需要监测血液粘滞状态,必要时需要应用降粘解聚药物,以降低血栓形成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