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卫视《一年级》中6-7岁学龄初期儿童语言运用研究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dang_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7岁是儿童从学龄前期到学龄初期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儿童语言快速发展的阶段。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湖南卫视《一年级》节目中6-7岁的学龄初期儿童语言。笔者对这档节目中6-7岁学龄初期儿童的语言进行多角度的研究,并将语料进行分类整理、数据分析、现象阐释等。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笔者从声母、韵母、声调、语调四个方面对《一年级》中6-7岁学龄初期儿童的语音运用情况进行描述和分析。《一年级》中6-7岁的学龄初期儿童声母语音偏误的数量较多,声母的语音偏误主要集中在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的混淆、边音和鼻音的混淆;韵母的语音偏误主要是将后鼻韵母发成了前鼻韵母;声调和语调的偏误较少。影响其语音发展的因素除了发音器官的发育程度和语言形式本身的复杂程度相关外,还有儿童是否存在语言障碍、性别差异、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等。第二部分,笔者从词类、词频、词义、方言词汇和英文词汇等方面对《一年级》中6-7岁学龄初期儿童的词汇运用情况进行了较为细致和深入的分析。在词类方面,《一年级》中6-7岁学龄初期儿童对实词的使用仍占优势,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虚词的使用发展迅速。《一年级》中6-7岁学龄初期儿童已经掌握了常用的虚词,并且能在会话中大量、灵活使用;在词频方面,《一年级》中6-7岁的学龄初期儿童在高频词的使用上具有日常、简单化的倾向;在词义分析方面,《一年级》中6-7岁的学龄初期儿童对大部分词的义项的掌握逐渐熟练起来,但对个别词的语义特征区分存在问题。第三部分,笔者对《一年级》中6-7岁学龄初期儿童的语法运用情况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包括单句分析、复句分析以及常见句法偏误。单句方面,主要是以《一年级》中6-7岁学龄初期儿童对省略句、否定陈述句、疑问句的使用等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复句方面,较为全面地分析了《一年级》中6-7岁学龄初期儿童复句使用分布情况;句法偏误方面则主要是对《一年级》中6-7岁学龄初期儿童语言中常见的句法偏误进行探讨。最后一个部分,笔者就《一年级》中6-7岁学龄初期儿童在语音、词语、语法三个方面的偏误进行深入的原因探究,并根据偏误的原因,提出相关的语言学习和教育策略。希望能借此为学龄初期儿童的语言发展提出一些有意义的建议。
其他文献
生于20世纪中期的德国作家帕特里克?聚斯金德,从1975年起就尝试通过写剧本、散文、短小故事赚取生活费,直到1981年独幕话剧《低音提琴》的上演,他才被部分人所熟知。随着《低
和之前四位“前辈主编”一同出现在“之友”,共同撰写30周年特刊的卷首语,是件荣幸至极且特别酷的事情,他们中有我现今的老板,有圈中德高望重的老师,还有要珍惜一辈子的良师益友……这是我七年前的梦想,也是我刚踏入职场时未曾描绘的事情。  闲话少叙,“书接”罗主编写的上篇卷首语。  2008年我来到之友,之前6年一直混迹于汽车媒体圈,这次“转行”当时在很多朋友看来绝对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摄影圈资源没有,摄
吕碧城是中国女性主义运动的先驱,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女词人。文学家潘伯鹰称她的词“足与易安俯仰千秋,相视而笑。”龙榆生推崇她为“近百年名家词殿军1”。她年轻时积极倡导